所谓的知识体系框架,并非是一两本书,或者学习一两个知识点就可以形成的,而是需要有尽可能多的输入量。输入的方式可以是学习,也可以是阅读,也可以是和朋友之间聊天所得,甚至自己实践中获取的经验,我们所有获取的任何信息,都可以成为自己知识体系的输入源。
二、所有的输入要有记录曾经有这样一句话:没有记录,就没有发生。这句话很有道理,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忽然想起自己曾经看过一本书,但却死活想不起来书名,或者书里面的大致内容,以及自己为什么会突然想起来?这是因为我们记录太少的缘故。很多的信息只是如浮云一样飘过,即便在心中有过涟漪,也只是曾经有过而已。不管用纸笔,还是用电脑,无论是文字形式还是导图形式,只要你觉得值得(不一定是对现在有用,而是你觉得值得记下来)编辑切换为居中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字(可选)三、整理记录在我看来,这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所有的信息都是以“点”的形式存在的,我们需要对这些信息做两种变化(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将点扩展成线、甚至扩展成面(由一个点引申出去);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理论,对信息点进行扩张(这是巩固原有知识体系的一种方式)与原先所有的知识链接,组成知识网络下面就一个具体事例进行讲解:比如我们看到一句话“左脑是逻辑脑,右脑是图像脑“,这个时候我会怎样进行展开呢?这句话的在哪里出现?众多右脑开发类书籍(尤其是七田真系列书籍);这句话的理论出处在哪里?罗杰斯佩里的”左右脑分工理论“;罗杰斯佩里是什么人?这一理论的合理性不合理性在哪里;这个理论的局限性在哪里?有没有具体的实例说明如果这个理论不正确(不完善),那么正确的解释应该是什么?当我们开始用这种方式思考的时候,说明我们正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框架。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刚开始建立的知识框架未必就是正确的,其间或许会有些不确定、不完善,甚至错误的环节,这就需要我们在后续过程中进行不断完善和纠正。
结束语想要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框架,需要不断地学习、思考,和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链接,通过整理后形成新的知识构架,并且在后续过程中,不断进行验证、纠偏和完善。这样形成的知识体系框架才够牢固,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哦~~~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8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