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框架 >> 框架优势 >> 正文 >> 正文

如何有效地阅读摆脱读完就忘,读完没用的尴

来源:框架 时间:2023/1/31

读书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不过碰到的问题就有共性了:

想读书,又感觉没有时间

读得慢,看了半天,只看了几页

看完了,也就是看完了,没有记住什么东西

看完了,觉得挺有道理,可是要说出来,又说不出,别人说了,学习张飞“我也一样”

爱放弃,年初计划挺好,到了年底一看,就没怎么看

有了这些问题,就觉得怎么都不得劲,可是又想着看点什么、学点什么、提高下自己,那应该如何读好一本书呢?

1

按照自己意愿读书

开头就说过,读书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所以是怎么舒服怎么来,而不是这是一本名著,一定要读完,读不完感觉丢人。

首先,这个书是自己喜欢的,至少是自己愿意读的,不一定非得是名著,诺贝尔文学奖什么的,还有一些知识类,不一定写的像论文一样的,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可是晦涩难懂的,所以一本书有意思很重要,起码是看得下去。

其次,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看书不需要从头看到尾的,不需要每个字都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可以从目录挑选自己喜欢的、觉得有用看,也可以看了后面再看前面。而且看书的时候,你可以坐着看、站着看、葛优躺着看,在手机上看、在pad上看、在书上上,总之是怎么舒服怎么来。

最后,就是要舍得放弃,一本书读起来很无聊,不如告诉自己“我和这本书无缘”,那就果断放弃,不要再浪费时间读下去,读书时很辛苦的,不要给自己增加难度,不要觉得买了一本书就一定要读完,根据帕累托法则,20%是那关键的部分,只要读完那20%就已经值了。

“读书是一种享受”,只要建立这个信念,我们的头脑中自然而然就能浮现出愉快读书的画面。毫不夸张地说,从你决定要享受读书乐趣的那一瞬间开始,你所需要的信息就会在需要的时间被大脑敏锐地捕捉到。

只有一本书,你喜欢读,愿意读,才可能把书读下去,那就开始读书吧。

2

开始读书

1)读书的目的

做事情都需要有目的的,读书也不例外,一是读自己喜欢的书,觉得有意思,二是读有用的书,对于自己的发展,或者自己的人生有用处,这里的用处可能包括炫耀。有了目的以后,大概就知道需要读什么书了,接着就可以选书了。

2)选书

选书很重要,挑选合适的书可以让自己能够喜欢看、顺利看完,一是要破除各种迷信,各种名人推荐,版单等,这些不一定是适合自己。

二是要挑选有意思的书,只要不是写论文,特别严肃的专著,相同主题的书,不同的作者写的差得十万百千里,有些晦涩难懂,有些生动有趣,找到自己能看下去的非常重要。

三是挑适合自己的,有些人喜欢选择大部头,觉得这才能学到知识,其实不然,很多时候看不下去就是自己理解不了,或者说太难了更不上作者的节奏,挑选适合自己难度的书也很重要。

当然了,如果不知道选择什么书,可以根据版单来挑,不是越前面越好,而是适合自己最重要,可以去书店,虽然现在买书不再书店,但是在书店是一个挑书的好地方,相同主题的书在一起,然后翻翻看,可以遇到惊喜。

3)开始阅读

什么时候读书好呢?白天还是晚上,这个要看个人,只要精神好的时候就可以读,我就喜欢晚上读书,10点钟洗澡以上,放松下就开始看书,大概看一个小时,困了就睡觉。

对于小说类的书,那就从头开始看了,随着作者的谋篇布局,享受着一个又一个悬念,让自己沉浸到情节当中,享受阅读的快乐。

而对于非虚构类图书,则不是这么读的,不是从头到尾阅读,而是先读这四样,“目录”前言”“后记”“第一章”之后,读完了这三部分以后,对于全书主要内容了然于胸。

在读的过程中,需要抓住书的要点,包括书的主题,主体,突出的对象,这是我从摄影那边学来的,《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里面讲到,对于一幅图片,需要从这三个方面来欣赏,同时拍照的时候从这三个方面考虑,就有机会排到一个好照片。

对于书的主题,这个比较容易,直接看书名、目录、前言差不多就知道了,比如说这是一本讲时间管理的书。

那对于书的主体呢,则是在主题之下,具体讲哪些内容、观点,比如说同样是讲时间管理的书籍,有些是讲时间管理的本质,进而提出时间管理的方法,有些是对事情进行分类,再时间管理操作方法等等。

那突出的对象,这个理解为知识的增量,可以是一个想法,一个方法,一个技能只要是你不知道的,这些就是你的进步,就是知道了别人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地方。

只要阅读的过程中需要抓的要点,那就从目录开始,目录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全书的框架结构,也能知道各个章节之间的关系。清楚每一章在整本书中的位置,读正文的时候,第一可以少走弯路,第二能大大提高理解度。

阅读中文的时候,可以采用FCR阅读法,即“FramingChunkingRefactoring”(框架化-组块-重构)阅读法,强调在阅读时采取框架化、组块和信息重构的方法进行高效率的阅读。

第一,框架化,就是自己阅读的时候,始终有一个框架,这个框架可以是作者的,也可以是自己的,一开始是从目录中得来,这一部分作者大致想讲什么?基于它的内容,我的困惑是什么?后面是否有对我的困惑进行解释?

第二,组块,在阅读过程中,对于句子,语段组合起来进行理解,就是把一页或者几页信息成为独立的区块,例如将一个概念或者一个方法论,把概念说清楚,然后举例子,如何使用,这就是一个完整的区块。

第三,重构,用自己熟悉的话复述,重新进行编码,这样能够把信息表达出来,其实这一块就是输出了,不过是在脑子里面输出。

FCR方法是有门槛的,刚开始的时候在脑袋里面没有完成,那可以借助笔记,读书的速度就慢了下来,看的书多了,熟练以后就可以在脑袋里完成。

这样边读书边总结,形成习惯,刚开始很慢,快了就好了,可以把厚厚的一本书读薄了。

读书的过程中,遇到深受启发的地方,或有所感悟的部分,请你毫不犹豫地拿起笔大胆做勾画。头脑中闪现出来的灵感,也要在它们消失之前,不需要太多思考,想到什么就马上写下来,批注在树上。而且,批注的时候,不用等头脑中的思路整理清楚,再写下来。而是想到什么就写些什么,不用把字写得工工整整,随便涂鸦的文字即可,只要自己看得懂就行。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抓住转瞬即逝的灵感。

4)唤醒你的记忆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如果能在首次学习之后的24小时之内进行10分钟复习的话,记忆率可以回升至%。在接下来的一周之内,只要复习5分钟就可以唤醒记忆。在一个月之内,复习2~4分钟就够了。

为了记住的更多,每次读书之前,把上次的内容复习一遍,这样可以唤醒你的记忆,对于书的内容记得更加的牢靠。

3

思考

如果一本书只是看了,没有任何的思考,会带来两个问题,一是看过就算了,只是接受了信息,也没有总结,那肯定是记不住,过一段时间就没有印象;二是接受了观点,全盘接受了观点,觉得书上的就是对,也不管对还是不是不对,这样容易形成刻板印象。所以对于一本书还是需要进行思考的。

在我们看的过程中,就有划重点,做笔记,这些事思考,还有就是学会站在对方(作者)的角度考虑问题,才能增进彼此的了解。读书的时候也是一样,读书相当于和作者的一次对话。如果能够站在作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就能更加深入地理解他所表达的意思。

读完一本书之后,再看一遍自己的勾画和批注。回头再看一遍自己当初重点阅读的地方,可以进一步加深印象,让它们永久烙印在头脑中。而对于对于书里的内容,需要理解,可以对照自己过去的观点,实际生活过程中的体验,经过自己思考,才是自己的东西,为后续的进一步动作做好准备。

当然了为了防止偏听偏信,对于一个事情只听一家之言,需要广开言路,接受多方面的信息,才不会陷入信息茧房。其中的一个思路就是同一个主题,看完几个人写的书,里面的观点互相验证,互相对照,可以得到不一样的体会,这也就是常说的对照阅读。

4

输出

看一本书,有可能是解决一个问题,有可能是跟别人讲课,有可能是增长见识,如果你只是想提升自己,当前有用不到,那把读后的感想写成文章是一个很好的输出方式。

通过分享信息给别人,你必须深刻理解这个信息,当我们把学到的知识经过充分咀嚼,多次反馈,能够解释给别人听的时候,我们就初步具备了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第一个好处,分享信息是重要的社交沟通手段。我们把自己掌握的信息分享给别人,他人看到了会给我们回应,可以让我们对于书的内容有更深的理解。

第二个好处,通过分享信息,让信息更容易整理,把想法输出为文章,需要整体思路,梳理书的内容,加上自己的想法,与现有知识的结合,以后的行动等等,这些都可以让内容更加丰富。

第三个好处,信息分享到网络,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访问,不同的时间,自己进行分类保存,为后续的访问提供方便。

对于新手来说,可以根据WYH来规划文章的内容。

主题(What),我今天要讲的内容主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建议大家在文章的开头,先写明结论。这样做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来开宗明义,让读者好理解,二是有利于自己精确的表达。

解释(Why)为什么是这样?背后有什么原因,就是支撑你的想法、主题、观点的论点,最好有例子、有数据、有总结。

方法(How)基于这些原因,我们可以怎么做,如果只是提出观点,有键盘侠的嫌疑,如果有怎么做,怎么改进,那文章内容更加丰富,接受度也更好。

文章写完以后,清空脑袋,把自己想象成为读者,从读者的角度推敲下,一来有没有趣,二来有没有用,三是能不能拿出来炫耀,有三个中的一样,就可以成文了。

这个时候,我们要让自己扮演一个挑剔的读者,以读者的角度对文章进行审视和批评。你可以隔天再来读自己的文章,或者打印出来再读,或者出声朗读出来,最后找人帮忙看下,或者读给他们听

5

写在最后

看书是一件辛苦的事情,所以选书尤为重要,需要选择到自己想看,自己愿意看,这样看书才可能完成。

看书不总是需要全部看完,把最重要的内容看到,找到书的主题、主题、突出的对象,看的过程中总结,做好笔记,这是把书读薄了。

看完书需要思考,把对于书的感悟,对于自己的指导作用,联系自己的已有知识,应用起来,这是把书读厚了。

读完、思考完就要输出,这作为读书的最后一项,让读书这件事情行动起来。

参考:《输出式阅读法:把学到的知识用起来》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3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