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群里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历史启蒙很感兴趣。关于历史,网络上的资料和分享很多。但是面对网络上这么多的资源,让人眼花缭乱,恐怕一时让人不知该如何选择,更别提做清晰的规划了。
所以,今天皮皮爸就和大家聊一聊,关于历史启蒙的那些事。
皮皮爸自己是个文科生,对孩子的历史启蒙还算比较上心。在皮皮5岁半的时候,我开始给他有意识地做历史熏陶。到现在为止(2年多),读过一百多本厚薄不一的中外历史书。比如80万字的《中国历史故事集》,50万字的《史记》白话文版,90万字的《世界五千年》,《三国演义》、《西游记》原著等等。除了书,还听过看过上千集各类历史音频、动画、电视、电影。目前,皮皮正在看《资治通鉴》文白对照无删减版,第一本已经看完。
多年的熏陶,皮皮对历史朝代已经烂熟于心,他钟爱的唐、宋、东周、三国等朝代的人物事迹说起来也如数家珍,甚至于了解历史各朝代的版图变迁、周边少数民族的兴亡等等。
当然,能做到这些并不是皮皮天赋异禀,或者说天生就对历史感兴趣。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给他做了清晰的历史启蒙规划,配合比较强的执行力和耐心,让他无意识地习惯并喜欢上历史。
那么,我是怎么给皮皮是怎么进行历史启蒙的?又是怎么对历史感兴趣的呢?
下面我试着根据自己的经验,做了些总结。算是给自己做个回顾,也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一、历史是什么?
历史是个很神奇的东西,有的人为之着迷,有的人头痛不已。的确,且不说世界史,光中国历史漫漫五千年,理清这些朝代就够费劲了,更不用说去了解历朝历代都发生了什么。
但是,历史其实又和我们每个中国人息息相关。我们每天说的话、行的事、为的人,都和历史有关。
也许我们没读过很多古籍,但是随口都可以说出才高八斗、杞人忧天、胸有成竹之类的成语,而这些都是历史上发生过的故事。
也许没细读过论语,但是都知道做事不能走极端、要克制(中庸思想),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和为贵),这些都是历史上儒学思想的影响和延续。
也许不明白为什么中国人一遇到大事就能如此团结,比如面对汶川地震、新冠肺炎时的表现,但历史上的杜甫、岳飞、范仲淹、文天祥、谭嗣同早就诠释了这就是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历史,也都将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那么,到底什么是历史呢?
一言以蔽之:历史,就是人类曾经走过的路。
如果再更广义一点,历史,是所有我们人类所能认知到的一切事物的变迁,甚至包括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球、生命、自然的变迁……
仅以中国历史论,如果把历史比喻成一根树,那么人类的起源就是树根,历朝历代就是树干,树枝和树叶就是曾经发生过的事件,开花结果就是中国文明的结晶,而无穷无尽的天空也许就是那永远无法完全触及的未来。
二、为什么要学历史?
还记得小时候看书,书里的故事常常是这样开头的:古时候,齐国有个人……;这个故事发生在南北朝时期……;话说天宝年间……
那时候我就非常非常困惑,到底这些故事都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这个国、那个国又都是什么国?万历、天宝、嘉庆又是什么东西?一直到后来不看这种故事了,也没能解开这些困惑。
回头来看,那些看过的故事,因为历史知识的缺失,成了一个一个的碎片,没能串在一起。
假如还是以大树做比喻,我们看过的成语故事、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名人事迹、古诗词文等等,都是大树上的枝叶。如果没有历史这根主干,枝叶就像是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随风飘扬,随时都可能飞走。相反,如果把主干建立起来了,枝叶互相贯通融汇,大树才能开花结果、愈发茂盛。
好了,大道理讲了很多,再仔细来说说为什么要学历史。
首先,历史很有趣。
历史,英文叫“History”,拆开来就是“Hi,story!”。
发现了吗,历史就是故事,读历史就像读一个一个故事,他和童话、小说一样,是有想象空间的,是有趣的。
最开始的时候,我曾经连续半年多,每天晚上给皮皮读历史故事。开始还不怎么爱听,但是时间久了,他就开始听得津津有味。有时嫌我读得慢,索性自己看了起来。试想想,如果历史是枯燥的,又怎会让一个五六岁的小孩入迷呢?
其次,历史很有用。
我们经常说“文史不分家”,为什么不分家呢,因为我们学的语文都要代入到历史中去。
比如学到《早发白帝城》,要了解李白因参与谋反失败被流放夜郎,到白帝城后遇大赦,返回江陵时所写的诗。看到四面楚歌这个成语,要知道讲的是西楚霸王项羽,被围垓下时的处境的故事。
现在都在提“大语文”的概念,因为语文要学的东西很多,成语、古诗词、古文、典故、阅读、写作等等,而这些大部分都和历史有关。
因此,学历史就是在学语文,学语文就要学历史。
而学好了历史,学语文就能事半功倍,而且是三倍、四倍。
第三,历史是传承。
中国有注重历史的传统。司马迁忍受宫刑和囚牢最终写就《史记》,司马光耗费19年心血编写《资治通鉴》。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能知道几千年的中国发生过什么,才知道文明是怎么一路延续下来的。
相反,其他所有古文明都中断了。因为没有文字的记录,这些古文明的历史只能从残垣断壁中去空想了。
所以,历史是承载和传承文明的,她告诉我们“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
三、历史怎么学?
终于要开始讲讲历史是怎么学的了。
关于历史,我相信很多家长会有很多疑问,比如孩子什么时候学比较好?家长不懂历史怎么教孩子?自己在家读读就可以了吗?除了读历史书,还要听音频和看视频吗?等等,这些问题听起来好像很耳熟,怎么好像和英语启蒙的问题是一样的呢?:)
下面我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聊聊自己对历史启蒙的规划和方法。
首先,需要先建立清晰的历史框架,了解历史的脉络。
历史总归是个系统性的学科,而且内容繁杂。所以,先建立起框架,再去丰富血肉就要容易得多。
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我的建议是——熟读四五套通史。
中国的历史朝代和发生的事件很多,读完一套史书,一般只能记一个大概。但是如果接着再读或者听三四套,虽然每套书的描述内容、表达方式略有差异,但总体还是围绕着历史的时间线去展开的。每读完一套,都在帮助孩子自我建立和完善历史框架,反复几次下来,孩子的历史框架概念就会变得非常立体、直观,相信到这个时候就基本达到目的了。
那么,又该给孩子读哪些通史呢?市面上的历史读物非常多,我推荐几套皮皮曾经读过/听过/看过的。
《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
这是我给皮皮读的第一套历史书,全套一共有14本。虽然每本内容不多,但是图片比较丰富,容易引起孩子的兴趣。每天晚上睡觉前,我都会给皮皮读两三章,碰到图片就讨论讨论,皮皮如果有问题就一起查资料搞明白。我们大概花了三个多月才一起读完。
《中国历史故事集》(林汉达)
《中国历史故事集》(雪岗)
这是我们读的第二套历史书。
这两本厚厚的历史书,每本都有三十多万字,光靠家长读恐怕要读到猴年马月去了。所以,我开始按照我读两章、皮皮阅读两章的方式开始。虽然全是文字,但有了第一套的基础,读起来也还算轻松。
读这套书 的收获就是孩子习惯了自主阅读,第二个就是对历史产生了兴趣,读到第一本的一半后基本就自己读了。
《上下五千年》(上中下)
这是皮皮自己读的第三套历史书。读这套书的时候,我给他稍微理了理历史朝代顺序,熟背了《朝代歌》,这样差不多历史的框架就建立起来了。
音频:《上下五千年-中国历史》(集)
除了看书,我们见缝插针地听完了这套历史音频。感兴趣的家长在喜马拉雅搜索名称应该就可以找到。
纪录片:《中国通史》(集)
这部纪录片是一部历史专题片,由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撰稿、中央电视台制作拍摄。作为科普性的历史纪录片,可以让孩子通过画面和声音,比较直观地纵览中国历史。建议和孩子一起看。
其次,历史启蒙还可以从“点”中去突破。
什么叫以“点”突破呢?以“三国”为例。关于三国的资料非常多,漫画、图书、音频、动画、电影、电视等等。从一种材料入手,让孩子接触起来。接着,各种类型的资料全方位地输灌,渐渐地,孩子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了“三国专家”。到那时候,你想不让孩子喜欢历史都难。
关于三国的资源就太多了,说一些皮皮曾经读过的:
图书:《三国演义》(少儿版)
《三国演义》(原著)
音频:《三国演义》(评书)
动画:《三国演义》(动画版)
电视剧:《三国演义》
建立了历史框架,培养了历史兴趣后,接着,就可以再逐一深入了。
比如,如果孩子对唐朝感兴趣,那么就多看看和唐有关的书,如果感兴趣还可以直接看正史;如果对宋朝感兴趣,就对宋多研究一些。
当然,没有一条路是容易的。不管是英语启蒙也好,历史启蒙也罢,都需要家长付出很多心血。
作为家长,首先要有耐心。耐心给孩子讲历史故事,陪孩子亲子阅读,耐心解答孩子的问题。
其次,和英语一样,历史也是要长期坚持的。每天定点和孩子学历史,读故事,长期坚持,培养习惯。在长期的熏陶下,我相信不仅孩子,家长也会喜欢上历史。
另外,路线规划好了,思路也清晰了,还要会找资源,并且用好资源。按照这个思路坚持下去,相信孩子成为“历史通”就是迟早的事了。
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皮皮突然过来问我:“爸爸,你知道历史上一共出现过几个‘周’吗?”我一时竟然没有反应过来。
随后皮皮慢悠悠地说:“一共有六个。西周、东周、武周(武则天创建的周)、北周、后周,还有一个吴周(吴三桂自立周王)。”说完他就得意地跑开了。
关于历史,皮皮每天都有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和他一起讨论、寻找问题的答案,也成了我们之间的一种乐趣。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