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厉害的人,都掌握一些思维框架和思维模型。
当遇到问题,遇上难处,头脑中会下意识的跳出相应的思维框架模型去应对突发事情。
如果头脑中没有相应的框架,那学习的时候就类似盲人摸象:如果自己的思维认知中没有思维框架,那么我们在遇到事情,是不会有应对处理办法的?
而我们身边的厉害的人呢?早已经开始重视思维框架和思维模型的底层构建了。
一、为什么要建立思维框架
很多人觉得建立思维框架即等同于限制思维,即等同于思维僵化。
确实思维应是不受限制的,但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要不要建立思维框架,而是学会不用单一的思维方式去思考所有的问题。
建立多元的思维模型,学会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去看待和解决问题,我们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
而且很多情况下我们面临的其实不是思维僵化,而是思维空白,是面对难题无从下手的窘境。
在这种情况下,积累一些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可以让你快速找到突破口,从各个角度把事情想得清楚明白。
二、那么如何建立自己的思维框架?
1、学会独处,为思考做好准备
思考需要宁静的处所和精心的孕育。《诫子书》中短短几句话,已经道出了学习的真谛:“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其中就指出了“静”对学习和思考的重要性,静一方面是环境的安静,另一方面是内心的安静。
也就是要学会独处。
缺乏独处能力的人,归根结底还是缺乏思考的内在需求,当你有了思考的需求时,你也就会学着独处、享受独处。所以,无论是思考,还是学习,先学会给自己创造独处的空间和时间吧!
2、不断的输入,为思考提供基础
对于我们大脑而言,学习等于输入和存储,而思考等于整合和输出。没有学习,思考没有着力点;没有思考,知识仅仅只是知识。
所以,我们需要在思考中不断地接纳各种输入,包括读书、自己的阅历、以及与人的交流等等,然后再思考,再接纳输入,直到最后洞察本质。
“深度思考”是一种非常稀缺的能力,需要经过长期的自我训练逐步养成。但一旦养成习惯,就不会觉得辛苦,反能成为乐趣。
3、透过写作,进行思考练习。
写作等于自我思考的整理,花时间架构出一篇让别人能读懂得文章,其实就是训练自己的思考能力和组织能力。
很多人懂很多事情,也可以透过聊天与别人分享。但很有意思的是,你若要他们写篇文章来谈他们懂得的事情,他们却往往写不出来。不然就是写出来后,别人完全看不懂。这通常就代表,他们对该主题的思考还不够周延!
因为聊天分享,你可以没有主轴、可以大家随意讨论、可以有表情与手势来辅助内容。可是要把一个概念写成一篇文章并让别人看懂,我们就得思考很多面向。比方说,文章一开始要怎么起头、怎么论述、怎么解释、怎么让论点周详、怎么补足论点的破绽、怎么从读者的角度回头看哪里还有不足?
至于写什么,这就很广泛了,刚开始可以先从你最擅长或是从你最喜欢的事情开始尝试起。或者你可以写一个原创故事,写一篇读书或学习心得,写几页生活感悟。等写作能力有所提升之后,你可以随便找一个关键词,然后以这个关键词来写点东西等等。
4、掌握思维框架底层思考工具
①思维框架底层思考工具之金字塔思维框架
如何清晰、理性、深度地剖析问题、现象?
面临复杂问题现象,如何分阶段,有序地进行抽丝剥茧?
如何重点突出,主题鲜明的表达清楚你的观点、结论?
如何表达,才能勾人心魂,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你的观点、结论?
金字塔思维框架就针对性地给出了系统、接地气的思考框架、表达框架。
②思维框架底层思考工具之5why法,延伸你的洞察深度
所谓5why法,就是任何一种现象,当你朝着一个方向不断刨根问底,追问自己5个以上“why”,并给出答案时,基本都可以获得一个看起来让人很长知识、长见识、长思维的答案。
比如,你知道,为什么火箭的直径都是3.35米吗?答案是:由马屁股的宽度决定的。
这个答案是不是很清奇特?怎么来的呢?就是用5why法追问出来的。为什么火箭的直径都是3.35米?因为火箭运输靠火车。火车涵洞的宽度,决定了火箭的直径。火车涵洞的宽度,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铁轨的宽度。那铁轨的宽度,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铁轨的宽度,沿袭了电车轨道的宽度;电车轨道的宽度由什么决定的?电车轨道的宽度,沿袭了马车车轮的间距;马车车轮的间距,接近两匹马屁股的宽度。
就这样,火箭的直径,是由马屁股的宽度决定的结论就出来了。
这里5why法中的5,并不是说你只能追问5个why,追问六个、七个都没什么问题,看你自己需要。但是,不能太少,至少追问5层why,你一定会不断收获不同层次的思考视角,从而变得越来越有深度。
③思维框架底层思考工具之SWOT分析法
Strengths:优势Weaknesses:劣势Opportunities:机会Threats:威胁
意义:帮您清晰地把握全局,分析自己在资源方面的优势与劣势,把握环境提供的机会,防范可能存在的风险与威胁,对我们的成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④思维框架底层思考工具之PDCA循环规则
Plan:制定目标与计划;Do:任务展开,组织实施;Check:对过程中的关键点和最终结果进行检查;Action:纠正偏差,对成果进行标准化,并确定新的目标,制定下一轮计划。
意义:每一项工作,都是一个PDCA循环,都需要计划、实施、检查结果,并进一步进行改进,同时进入下一个循环,只有在日积月累的渐进改善中,才可能会有质的飞跃,才可能取得完善每一项工作,完善自己的人生。
⑤思维框架底层思考工具之重要紧急四象限-时间管理思维工具
时间管理四象限著名的时间管理四象限法则中,以紧急和重要为两个分向坐标轴,将所有的待办事项分进四个象限里面:紧急而重要、重要而不紧急、紧急而不重要、不紧急亦不重要。
A、重要且紧急。紧急状况,迫切的问题。限期完成的工作你不做其他人也不能做的事情。
B、重要不紧急。准备工作,预防措施,价值观的澄清、计划、际关系的建立真正的再创造增进自己的能力。
C、紧急不重要。造成干扰的事、电话、信件、报告会议许多迫在眉睫的急事符合别人期望的事。
D、不重要不紧急。更多的是一些娱乐、等待的时间。
意义:把自己手边的各项待做事情放到四个象限中,自己心中就大致明白每件事情的重要和紧急程度。我们应该优先规划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因为这些事情做好了,会大大减少重要紧急事情的发生,就能防患于未然,如果总是在忙于救火,那将使我们的工作永远处理被动之中。
写在最后,在探究如何更好地进行系统化思考时,遵守这几个原则可以让我们更有效地进行思考。
决策时,尽可能全面地收集决策相关信息保持批判,质疑一切主张,包括自己的想法。虚心聆听别人的看法,善于引入外部意见保持专注,将注意力集中在思考的问题和目标上我们与高手的差距可能就在于我们太执着知识的点和面,而高手却善于构建自己底层思维逻辑的认知框架。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