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框架 >> 框架优势 >> 正文 >> 正文

如何用PPT输出一本书的思维导图

来源:框架 时间:2023/4/27

读书,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就是不白读。

读完之后,有所思考,有所吸收,成为自己的东西,才是有效的读书。否则就只是在头脑中过了一遍而已,什么都没留下。

在阅读初期,思维导图是一种很不错的方式,今天我会从以下三点来说说怎么用PPT做一本书的思维导图。

一、为什么要用PPT做思维导图

先上我前几天做的《活下去的理由》这本书的思维导图

这个思维导图跟我们平时认知中的思维导图其实是不太一样的,相对于利用软件(Xmind、幕布等)制作思维导图,用PPT制作的确需要多费些功夫,但是好处在于可以自己想做成什么样就做成什么样。软件一般会有模板的限制,尤其是在用免费版的情况下(我平时用来梳理思路最常用的是免费版的Xmind),不能贴图片(收费版才可以)。

来一张Xmind的界面

这是我梳理《活下去的理由》这本书的时候,用Xmind打的草稿。为什么不开始就直接用PPT做?我等会儿说。

幕布我不太熟悉,没用过,可能功能会比Xmind多一些吧,人有时候挺懒惰的,习惯了用Xmind和PPT,我就没想过去尝试用幕布,当然它们都只是工具而已。

所以总结来说,利用思维导图软件会更快速一些,用来梳理思路不错,但是呈现的时候会有诸多限制。用PPT做导图会比较慢一些,但是呈现效果不错,可以依据自己的想法来,基本不受什么限制。

二、输出倒逼输入,提高阅读效率

我们阅读一本书其实是有目的的,我们看虚构类的小说,可能大多数时候是为了消遣。而看非虚构的工具书一类的,多是希望从中吸取一些精华,增长知识和技能。

如果是消遣还好说,读过了就得了。那工具书一类的,我们其实是希望能真正把书读出一些东西来的,也就是要有输出,而类似于摘抄、思维导图、读后感、书评等等其实就是一些输出。用输出倒逼输入,就使得我们的输入质量不得不提高。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输出是很有效的提高我们阅读效率的方式。

读完一本书,输出这本书的思维导图,不仅检查自己的输入质量如何,在读完这本书后的很久时间,还可以拿出来看看,回顾本书的内容。如果是写读后感、书评什么的,配一张思维导图,也有利于读者对书的框架有一个大致了解。

那不同的书,做思维导图的方式也有所区别(当然这个是依据我个人的阅读习惯出发的),比如《活下去的理由》这本书,它的内容其实结构并不是很强,它需要你从中去提炼一些东西出来,重新形成一个框架。

大家可以对比下发在前面的两张导图,用Xmind的那张,是我完全根据目录来,把每一章节里面的内容做一个简单的归纳,但是你把这样一张导图放出去的话,其实跟放一个目录差别不是很大。对于没有看过书的人来说,这个导图让人觉得“乱“,好像把握不住这本书讲了些什么。

用PPT做的那一张,我根据草稿把其中的内容做了一些归类整理,理出主线,然后再把分布在全书各个章节里面的重点内容一一填充进去,这样就形成了结构性比较强的一张导图。

如果是本身结构性比较强的书,它的目录就是很清晰地对书的内容做了归类的,就不太需要这么费劲,按着书的内容读下去,总结,读完的时候基本上就能做出一张完整的导图了。

三、用PPT做出一张思维导图的步骤

好了,为什么讲这么多阅读的东西,而不直接开始讲如何用PPT做呢?因为我觉得不管你最后把导图做成什么样,最关键的还是内容。要是把内容理清楚了,提炼出来了,工具只是熟能生巧的事了。

毕竟,我觉得做PPT是要比“PPT上放什么内容“是要容易得太多(好吧,其实也是对自己要求不高,我还是很欣赏那些能把PPT做得很漂亮的大神的)。

1、根据用途选尺寸

用PPT做导图,我们先考虑好是要什么样尺寸的,是横图还是竖图,然后就可以在PPT的幻灯片母版里面修改自己想要的各种各样的尺寸。以mac系统的PPT为例,其他系统的也是大同小异,找一找就能找到(实在不行就度娘)。

一般来说,思维导图还是横着的比较多,比较好布局。像一些金句图、日签图什么的就是竖着的比较多,因为手机是竖的嘛,打开就是全屏,比较清晰(tips: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5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