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框架 >> 框架介绍 >> 正文 >> 正文

中国斗拱,惊艳千年

来源:框架 时间:2022/8/29
北京治疗白癜风皮肤病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cjzz/220417/10630058.html

「来源:|东方生活美学ID:dongfangmx」

中国人的斗拱18:48来自人生五味

文字

平川,诵读

清源

清朝晚期,一位西方使节出访中国。

动身之前,这位使节发誓,绝不向中国人下跪。那时候的西方蒸蒸日上,而大清已病入膏肓,他们有理由傲娇。

当他来到中国,被带到太和殿时,看到这气势恢宏的建筑,却一改初衷,虔诚跪地。

这位使节对随从说:“我跪的不是中国的皇帝,而是中国伟大的建筑。”

▲故宫太和殿

故宫的太和殿,始建于公元年,明清两朝,曾有24个皇帝在此登基,宣布即位诏书,俗称金銮殿。太和殿经历过三次火灾,和一次兵燹的毁坏,多次重建。

存留到现在的太和殿,是清康熙三十四年(年)重建后的形制。它是紫禁城内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物,也可以说,是中国工匠用立方米木头,搭建起来的视觉盛宴。

太和殿的屋顶,用的是古代建筑屋顶形制中,最顶级的规格——重檐庑殿顶。

庑殿顶又叫四阿顶,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又叫五脊殿。这种殿顶构成的殿宇,平面呈矩形,面宽大于进深,前后两坡相交处是正脊,左右两坡有四条垂脊,分别交于正脊的一端。

所谓重檐庑殿顶,顾名思义,就是在庑殿顶之下,又有短檐。四角各有一条短垂脊,共九脊。现存的中国古建筑中,除了太和殿,武当山金顶、明十三陵长陵祾恩殿也是此种殿顶。

▲故宫太和殿重檐庑殿顶

令这位使节百思不得其解的是:

面积达平米的太和殿,巨大的屋顶,多件琉璃瓦,仅仅用72根柱子,怎么撑得起这么一个庞然大物?

首先,它有一个结实的屋顶梁架。

屋架主要由纵横的步梁、架梁和竖立的童柱、瓜柱相互搭建而成。屋架之上,架设桁架、角梁,接着铺设椽子、望板、灰背等。

这些构件带来的好处是:一方面,封闭屋面的空隙,防止雨水浸泡屋顶木结构。另一方面,将屋顶的承接面一步步变大,使其可以承载巨大的屋顶重量。

屋架之下,是种类达40余种的梁柱框架。它们像一个木结构机器,彼此咬合衔接形成一个整体,如此,方能承托起来自屋顶的全部重量。

在梁柱框架之上,还装有攒斗栱。

数量庞大、种类丰富、构造复杂的斗栱,不仅加了太和殿恢宏的气势,最关键的,起到了受力构件的功能,将屋顶的重力,平均分配给72根柱子。

梁思成先生曾经说过:斗拱在中国建筑上的地位,犹柱饰之于希腊罗马建筑;斗拱之变化,谓为中国建筑之变化,亦未尝不可。

我们知道,西方建筑用的多为石料,而中国传统建筑,一直使用木材。

有人说,这是因为西方诸国文化起源于希腊,而希腊靠近海岸线,盛产石料,所以建筑多用坚固的石头。而中华文明发端于内陆,盛产树木,取材方便,因此传统建筑以木构建筑为主流。

也有人说,比较起石头建筑的坚硬、沉重、刚烈,木头建筑自然、朴素、亲切、友好,更富有天然的生命情调和人情味。

木材的温润性,应和了文雅从容,含而不露;木材的独特纹理,应和了沉敛大气,华而不奢,总之,在安身立命的地方,中国人选择了木头。

用木材筑就的单体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形式的基本单元。

从外观形式上,可分为屋顶、屋身和台基三部分。

独特而硕大的屋顶最惹人注目,它们拥有优美的曲线,正如《诗经》所描述的“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它如同优雅的大鸟落脚此地,令人产生愉悦之感。

屋身实际上是由柱梁、墙体、门窗等几部分组成的,柱头上部还有一组组斗栱,屋檐之下则跳动排列着一支支飞椽。

梁柱,是中国传统建筑最主要的结构骨架,也是木材建筑的独有体系。其突出优点是,结构所占的面积很小,建筑内部空间开敞贯通,便于各种不同用途的室内布局。

墙不参与承重,只起围护作用,因而可以非常灵活地设置。民间把这种特点形象地称为“墙倒屋不塌”。

▲木构件图片:发财今天发财了嘛

这么多的木构件,靠什么连接成一个整体呢?

传统木作的接合方式,靠的是榫卯。榫,“剡木入窍”;卯,“以虚入盈”。凸出的部分是榫,凹进的部分是卯。榫与卯相扣,使各个组成部分契合为一。

斗拱,就是榫卯结合的一种标准构件。

斗拱不仅是古建中关键榫卯构件,而且上承屋顶,下接立柱,把屋檐重量均匀地托住,起到了平衡稳定作用。它是力传递的重要中介。

面对地震之类摧毁性的外力,斗与拱之间的榫卯结构,化解了构件之间强硬对抗,而是虚实结合,刚柔并济,用内在的弹性,消解矛盾,化险为夷。梁思成先生认为,这斗拱,是中国建筑的灵魂。

中国建筑为什么会有斗拱这样的组合木构件呢?

斗拱的出现,最早源自高大宫殿屋顶出檐的要求。中国的宫殿为木结构建筑,最怕的是火与水,除了防火之外,还要防水。

早期的宫殿建筑,往往采用斜撑的木柱,来支撑宽大的屋檐,斜撑分别设于屋檐的前后方。

为了避免落地的斜撑受雨水侵蚀,其下支点便离开了地面。随着审美需求,逐渐被弯曲的木料替代,形成了斗拱的横向重要构件——翘。

同时,为增强柱顶支撑屋檐的强度,柱顶之上又增加了斗形木块,木块上方沿着屋檐方向叠加长方形的垫木,(后逐渐变成弓形),形成了斗拱纵向的重要构件——拱。

两层供之间用斗形方木块咬合相垫,称为斗。

▲斗拱设计

斗拱种类繁杂,而且各种种类,都具独特功能。

我们可以这样简单地理解:斗拱的基本形状,就是一层层斗和拱的叠加,而这样被叠加起来结成的单位,就叫做斗拱。

在一朵或一攒斗拱的最下层,坐落于柱端顶部,承整个斗拱的,叫做坐斗。身形为弓,位置与建筑表面平行的叫拱。形式与拱一致,但方向与拱垂直的,叫翘(也被称为华拱)。

翘之外,向一端伸展延伸,斜向下垂,用于屋檐出挑的,叫昂。

在拱与翘的相交处,且位于拱的两端,处在上下两层的拱间中,呈斗形的叫做升。斗与升形状相似,只是两种零件位置不同,实质上也是一种斗。

总而言之,斗拱的结合,就是斗上置拱,拱上置斗,斗上又置斗。如此反复,一生二,二生三,最终的斗拱,就是这么一件件简单的零件错综复杂地拼接起来的。

那么,为什么需要斗拱呢?

中国在汉朝时,就已经有文字记载斗拱的存在。

但最早期的木构建筑,确实没有斗拱。那时的建筑,为减少柱子所承载的横向檐枋结构的负担,一般只在柱头左右,加上两个支撑梁的结构,叫实拍拱。

再后来,斗拱又逐渐向里、外纵向挑出,帮助纵向的梁结构更好的分担屋顶的重量(中国建筑的瓦屋顶重量可想而知),斗拱才成了不可或缺的结构。

到了唐宋,斗拱的形制已经变得十分成熟了。样式、零件、尺寸都趋于统一,以方便制作。这一时期的斗拱,已不再是孤立的支承架或挑檐的构件,而是水平框架不可分的一部分。

福州华林寺,是创建于北宋乾德二年(公元年)的古建筑。

华林寺大殿为初建时原物,是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大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四间,抬梁式构架,单檐九脊顶,高15.5米,面积平方米,共用18根柱子支撑。

大殿内构件硕大,大殿四檐及内柱头上,均施斗拱,而柱头上更用特别粗大的斗拱承托,梁架斗拱为七铺作、双抄、三下昂、偷心造,具有唐宋风格。在整个架构中,没有用到一颗铁钉。

这种框架结构的合理性和稳定性,使大殿经受了千年风雨的考验,至今保存完好。

▲华林寺斗拱建筑图片:這回我又叛變啦

华林寺的建筑梁柱特别大材,柱子上下比较小,中间很大,福州当地土话叫“泥鳅肚”,建筑学上,叫“卷刹顶”。这个都是宋以前才有的建筑形制。

华林寺唐宋建筑的特点,最关键的,是体现在它的屋盖上。

华林寺的建筑屋盖的结构,几乎是以传统的斗拱建筑的形式构成的,整个屋盖,用的是榫卯相连接的形式进行建造。

榫卯建筑有一个特点,榫卯之间有一定的弹性,所以说它特别的防震。而且,有了这些斗拱,建筑物屋檐可以不断地向外扩展,很好地保护了建筑主体,同时也使建筑的主体更加的恢弘。

无论从美学和结构技术角度来看,斗拱都足以象征和代表中华古典的建筑精神和气质。

▲华林寺斗拱建筑

中国古典建筑最富有装饰性的特征,往往被皇帝攫为己有,斗拱在唐代发展成熟后,便规定民间不得使用,只能用于宫殿庙宇。

到了明清时期,由于审美的改变,更主要的是大材、大料的耗尽,斗拱的结构作用更为退化。

明清的斗拱用料和尺度比宋式大为缩小,斗拱的形象也变复杂。装饰作用几乎已成了斗拱的唯一功能。

但对于古建筑而言,斗拱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的存在,也让中国古建有了特殊的魅力。林徽因曾说:如果没有斗拱“尽错综之美,穷技巧之变”,就没有中国建筑的飞檐翘角,就没有中国建筑的飞动之美。

了解了斗栱,就等于是拿到了开启古建之门的金钥匙。

說明|『東方生活美学』致力於中式生活美學傳播,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文字為本微刊原创,僅限交流學習,不做商用,侵删。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