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框架 >> 框架介绍 >> 正文 >> 正文

凤凰艺术反机械自然主义的浪漫实验,通过全

来源:框架 时间:2023/6/15

“Rong-源”空间艺术展历经2年多的商讨、筹备,从上海崇明到西藏冈仁波齐,辗转公里、爬升米、跨越10个省市自治区,“Rong-源”空间艺术展于去年年底在上海宝龙美术馆6号厅开幕,据悉,展览将持续至年2月25日。展览中的9大板块分布在7大空间内,向观众展示了一场反机械自然主义的浪漫实验。

当下新冠疫情所引发的全球大流感虽然不再如两年前那般严峻,但是人类与非人类世界的互动却因此加深,而这个事件可能只是人类与自然关系中的一小部分。这次病毒给人类带来的危机,将引发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管理方式的变化。不久之后人们会慢慢意识到这段非常时期是对人类、技术和自然之间关系的一个调整阶段。

在21世纪,提高人们对于环境的认识是至关重要的。随着全球环境正在迎来空前的挑战,地球上的生物系统所遭受的破坏正迅速接近不可逆转的“临界点”。然而,人类也从未拥有过如此丰富的技术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而艺术更是从多个学科中汲取灵感,使下一代能够以新的视角来看待人类所生活的世界。在上海宝龙美术馆正在展出的“RONG源”空间艺术展,正是借用艺术与科技的结合方式,运用当代的手法呈现艺术家对自然的人文思考。

▲展厅入口图片来源:RONG源

▲上海宝龙美术馆执行馆长王晓松致辞图片来源:RONG源

▲主创艺术家秦岭、白水、龚世俊(由左至右)图片来源:RONG源

▲本次展览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子康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张子康表示:

“‘RONG-源’空间艺术展从主体来看,‘RONG’作为重要理念体现出中国语言特殊属性,可以理解为融、溶、熔、荣、容等,相似的读音和不同的寓意形成了主题的开放性,不同的人对于空间艺术展览的体会必然导致对于‘RONG’的引申和具体化,对应每个人不同的思考结果。从主题可见这一展览的参与属性,事实上参与性形成了本次展览的基本特征,此外‘RONG-源’同时体现出艺术家对于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探索,参与性和科技融合恰恰是年以来当代艺术界的两大热点,展览将两个要素面向当下颇具现实意义的‘人与自然’话题,以视觉艺术的形式呈现人类文明和自然世界的关系,这三者构成‘RONG-源’这个展览的实效性、实验性、有效性、前瞻性。”

▲展览现场图片来源:RONG源

▲主创艺术家白水

▲主创艺术家白水和友人在展览现场图片来源:RONG源

·一种对于自然的浪漫想象·

展览以作品《迷雾森林》开始,观众由此进入一种弥漫着科技感的虚拟生态环境中。弥漫着电子“雾气”的光线组成了大小不一的圆形,观众在观察光线、接触光线的过程中开启了自己与内心的对话;作品的暗色调让空间透露出几分神秘,似乎指向了那些滋养了无数诗人、哲学家的森林,人在自然中获得了诸多启示。

▲《迷雾森林》,激光投影、玻璃镜面、人造雾,××cm,图片来源:RONG源

在下一个展厅中,作品《光之柱》是用影像与冰柱的组合方式,记录了一场创作团队将上海吴淞口的江水净化、冰冻后带入西藏、又将西藏“圣湖”中的水冰冻后带回上海的旅程。最终在展厅中,跨越两万多公里的水体冻成一根具有纪念碑意向的冰棱,让观者在自然与人工、真实与虚构之间游移。

▲《光之柱》,高清投影、冰柱、不锈钢底座,××cm,图片来源:RONG源

《风之翼》与《光之柱》一样有着雪域高原的基因,这件装置将仪器所收集的关于风吹动经幡的数据,加入算法后转化成现场装置的动能。西藏人常说,风每一次吹动经幡,都是对众生的一次祝福。所以作品用机械手段来表现一种具有宗教性的情感,而其形式也如千手观音般,将众生遭受的种种苦恼逐一化解。

▲《风之翼》,影像、测速仪、动力装置,××cm,图片来源:RONG源

《光之茶室》作为展览中占地面积最大、制作最复杂的作品,由0多个“满钵”构成;而每个满钵外装饰有气泡状结构,翻过来犹如佛陀的螺发。这件器物的设计思想是“空即是满,满即是空”,是东方传统哲学的体现。而茶室的顶部实时传输着来自冈仁波齐的天空影像,蕴含着一种平静和冥想的力量。

▲《光之茶室》,玻璃器皿、不锈钢框架、LED灯、黑色镜面、水晶踏步、纱幔,××cm,图片来源:RONG源

《雨滴》的造型是自然界中的雨滴,但是被艺术家放大了,并且定格在雨滴落下的若干个瞬间。这种将自然界中被人忽视的细节放大的做法,由大自然的规律上升到艺术的创作设计,以及人与万物关系的思考。

▲上海纽约大学舞蹈班在《雨滴》

《算力光影》通过对入场的人声噪音大小来实时运算,对自然影像进行不同程度的画面干扰。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需要观察人、技术和自然是如何互动的。这个装置直观地反映了人对自然的介入,而人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的身体是由许多相同的自然元素组成的,这些元素构成了我们周围的世界。

▲《算力光影》,投影,玻璃、不锈钢、投影布、麦克风,××cm,图片来源:RONG源

展览以《光之溶洞》收尾,艺术家使用了一种柔软的纤维,去模仿溶洞中坚硬的钟乳石。延续了《算力光影》的思维方式,作为地质景观的溶洞同样受到人类行为的影响。这件装置通过实时捕捉空间的人数来变换光色,也表达出人与自然的一种互动关系。

▲《光之溶洞》,光影设备,纤维装置、黑色镜面,××cm,图片来源:RONG源

·策划艺术展览的出发点是爱·

自启蒙运动以来,欧美的理性主义将人类与自然割裂开来,这种笛卡尔式的二元对立思维导致人们随心所欲地使用的技术开发自然资源。人类对于自然的改造与影响已经催生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人类世,科学家提出这一概念认为从年瓦特发明蒸汽机开始,人类已经逐渐成为影响全球地形和地球进化的地质力量。而在技术史中考虑人类世界,就需要我们审视人类、技术和自然的关系。

▲人类图片来源:网络

主创艺术家白水认为,很多时候人们认为科技的力量很强大,但这种认识很容易陷入对于技术的崇拜:

“原子弹可以视为是高端科技的代表,但是它对自然造成的伤害真的有那么大吗?广岛原子弹的爆炸几乎毁灭了那个区域,但是到了第二年,荒芜的土地上就有小草生长出来了;而日本人在遭受原子弹的破坏之后,对于原子弹的恐惧,却久久不能够被忘记。所以强大的科技对于自然造成的伤害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难以修复,但是科技对于自然的损害,实际上最终会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人才是最终的受害者,而不是大自然。所以科技是用于帮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并不是用于毁灭自然的。而这个展览也是用科技的方式,让人们亲近自然、感受自然。”

▲年8月6日上午8点,日本广岛上空升起的烟云图片来源:美国国家档案馆

因此,“RONG源”空间艺术展反映出艺术家对于科技、自然与艺术领域的长期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5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