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企业都将成为数字型企业,这里有一张数字化转型的行动路线图!
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数字化,数字化转型正成为时代赋予企业管理者的新使命。企业该如何系统化地引导和推动数字化转型?在转型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决策科学教授方跃在近作《数字化领导力》一书中对这些关键问题进行了解答,并在“中欧领读者”首期活动中领读本书,深度剖析数字化“2+3+4”模型,帮助企业明确战略方向和“行动路线”。
在全球范围内,数字经济刚刚拉开序幕。与工业化时代“为质量而管理”不同,数字化时代的特征是“为客户价值而管理”。数字化之路是一个艰苦和漫长的过程,关乎企业的命运。未来的企业都将成为数字型企业,未来的企业管理者都将具备数字化领导力。可以说,数字化转型是时代赋予企业家的新使命。
很多企业开启数字化转型的方式是,创建小型独立部门,尝试做几个“数字化项目”,但由于缺乏比较全面、系统性的数字化战略和转型路径图,从哪里入手作为切入点,哪些应该坚持或放弃,都不是十分清楚。尤其是部门比较多的时候,认知不统一,很容易各自为战,无法打破组织壁垒,不仅浪费了资源,在转型过程中也会走很多弯路。所以今天我们要分享的是转型的一个理论性指导框架。
1、一个理论框架
企业数字化转型要同时在这两个维度上考虑:一是企业商业模式,它涵盖企业的战略,指企业要如何通过提供独特的产品或服务,使自己从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为企业创造和获取价值;二是企业运营模式,也就是如何将计划落地实施,包括系统、流程和能力,使其能够向客户交付产品和服务,为客户传递价值。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是决定企业价值的两个因素,两者缺一不可。
商业模式:为客户价值而管理
商业模式分两块:一是创造价值,促进消费;二是获取价值,企业必须找到一些方法来获取一部分创造的价值(销售价格P成本C),从而持续生存和发展。工业化时代,客户期望值相对是比较低的,企业通过销售产品和服务,将“所有权”卖给客户,企业生产什么,客户买什么。创造价值的方式是通过管理质量、成本并进行差异化;再通过价格、促销等手段获取价值。
到了数字经济时代,由于“一切互联”,信息的流通、生产的极大丰富,使客户需求呈现出更加多元和个性化的趋势,企业的目标不再是简单地卖“所有权”,而是需要挖掘客户的需求,考量产品和服务的销售是否真正给客户创造价值。由此,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逻辑,也从工业化时代的“为质量而管理”,转变为“为客户价值而管理”。
运营模式:规模、广度与创新
运营模式上有三个挑战:一是规模,二是广度,三是创新的能力。
工业化企业的传统运营模式中,企业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复杂程度越来越高,适应未来变化形势和创新能力就会越来越差。年,麻省理工学院做了一个全球跨行业的调研,将目前的企业分为四大类型:一是竖井复杂型,很多传统企业规模大,产品迭代复杂,但运营效率和用户体验都比较差(占51%);二是工业化型,运营效率较高,但用户体验需要改进(占11%);三是新型互联网企业,用户体验是拿手戏,但运营效率差,盈利艰难(占15%);四是面向未来型,在这两方面都相对领先,这类企业还不到1/4(占23%)。
数字化时代需要的是面向未来的企业。通过网络效应和平台思维,能够随着规模的扩大,以非常低的边际效益继续增长、打破边界;同时,人工智能/机器学习驱动管理模式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企业在广度和创新上都会有所突破。
2、数字化转型路线图
结合数字化转型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以及学者最新研究成果,我建立了数字化“2+3+4”模型。企业可以把“2个战略”为主要指导,重新构想“数字化”商业模式,以“3+4”作为行动路线,打造“数字化”运营模式。
数字化“2+3+4”模型
2个战略,包括数字化解决方案战略和客户参与战略。数字化解决方案战略,是将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整合到解决方案中,帮助客户解决痛点问题;进而将企业收入模式从销售利润,转变为通过提供复杂、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而获得经常性收入。以微软为例,它正从一个典型的以产品为核心的工业化企业向数字化企业转型。在过去很多年中,微软一直采用一次性收费的方式,向客户出售软件,但现在的商业模式转变成按年收费,向客户提供云服务一揽子解决方案。客户参与战略的目的,是为客户提供无缝的全渠道客户体验,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建立互相信任的个性化关系。
接下来的“3+4”就是运营模式。
“3个契机”,首先是改进和优化核心业务,这也是数字化的第一阶段目标。这要从清晰的战略规划开始,并由高水平系统和流程支持,表现不好的领域可能需要选择放弃,因为学会放弃对拓展新增长机遇至关重要。随后,为了探索新数字化商业模式,企业还需要进行数字产品/服务的创新,打造数字平台。
“4个落地领域”,一是完善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企业低估了信息化的难度,或者只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