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框架 >> 框架优势 >> 正文 >> 正文

文化和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逻辑框架与战略重

来源:框架 时间:2022/7/18

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成为国家五位一体建设中的坚定遵循的主要方向。文化是五位一体建设的重要领域之一,文化和旅游融合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年,原文化部和原国家旅游局合并组建成为文化和旅游部,并确定了“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加之文化和旅游在发展中的相互作用与相互支撑,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成为文化和旅游领域行政管理、产业发展、科学研究的热点议题。年中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随之而来的是面向未来的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和年远景目标纲要建议中提出要“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文化和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不仅契合文化和旅游领域的发展方向,而且有助于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文化和旅游融合是早已有之的经济社会现象。20世纪90年代国内对文化旅游的专门论述开始逐渐增多。年,《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及《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均旗帜鲜明地提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了相关研究的明显增多。文化和旅游融合涉及理念融合、职能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交流融合等层面,研究包括科学内涵、驱动因素和效应分析。关于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内涵,戴斌指出美好生活是文化和旅游融合的理论硬核和实践导向、大数据是文化和旅游融合的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市场主体是文化和旅游融合的理念载体和实践主体;马波基于实体文化-有机文化和旅游产业-旅游事业的划分,借助象限分析工具建构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四象限模型;崔凤军等从功能、资源、市场、行政和人才五个维度探讨了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关于文化和旅游融合的驱动因素,吴丽等指出公共资本、社会资本投入、科技手段使用、社会消费支撑等因素共同驱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刘安乐等认为消费需求是文旅产业协调等最主要动力,市场供给、科技创新、政策环境、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亦是重要驱动力;戴斌阐述了数字经济对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影响与重塑,既在需求端、也在供给侧。关于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效应影响,肖洁等以扬州为例分析文化和旅游融合对社会福祉的影响;白长虹分析了文化和旅游融合对行业人才培养的实践需求。

在国家引导、产业需求的推拉作用下,文化和旅游融合研究数量增多、不断深入,较好回答了政策制定与产业发展所关切的现实问题。然而,面向未来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文化和旅游融合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亟待回答的关键议题。为此,本文在分析文化和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框架的基础上,探索文化和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的辩证关系,有重点地提出文化和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

1文化和旅游融合

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框架

1.1文化和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判断

1.1.1文化和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应当深刻理解全面小康

经济快速发展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增加居民闲暇时间,并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然而,“货币贫困”“时间贫困”问题解决后,“休闲贫困”问题越来越突出;在“财富中产”的情况下,居民文化旅游消费还远未达到中产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更重要的发展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提升休闲能力成为其中的题中之义,在闲暇中提升人文素养,在休闲中认识传统文化,在旅游中树立文化自信。文化中产阶层的壮大是文化繁荣昌盛、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全面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础。因此,需要将“旅游小康、文化中产”作为文化和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致力于提升旅游消费层次和中产阶层的文化素养,既促进旅游体验质量上台阶,也促进文化消费水平上层次。只有在旅游消费层次上从“走马观花”的“温饱阶段”达到“入脑入心”的“小康阶段”,通过旅游传播文化的目标才能得到实现;在年“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的远景目标下,显著提升中产阶层的文化素养,不断壮大“文化中产”的规模,是坚定文化自信进而实现民族复兴强大的社会推动力。

1.1.2文化和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应当坚持协调发展理念

文化和旅游是既相互交叉又有各自特色的两个系统,文化和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需要文化和旅游系统的协调发展。一是大众旅游时代的规模性和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品质性之间的协调,解决面向大众需求、面向巨量市场的中国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机制和框架搭建问题。二是年轻化市场和老龄化社会之间的协调,解决面向年轻人主流旅游人群的旅游产业体系和面向未富先老的社会现实所需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