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主要目的是帮助同学们构建声现象知识框架图,掌控全局,才能学好物理!
初三的朋友们,声现象是八年级上册内容。虽然在中考物理中占比不多,但蚂蚁腿也是肉啊;这个分拿不到你也别想得高分了,所以老师这一篇文章主要讲解声现象相关知识,帮助同学们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图。我把声现象分为5大模块,构建的知识框架图如下,仅供参考:
一、声音的产生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这个非常好理解,重点是要了解哪些实验现象能够证明这个结论。比如理化生实验就有这个专门的小实验:一个是音叉和小球;一个是音叉和水槽。一般我们都选择小球的那一个,因为实验现象比较明显。这里运用了转换法,把不容易看到的振动转化成容易看到的小球或水花的振动。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且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15℃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m/s。常考的实验现象就是真空罩里放闹钟、水里敲石头、土电话等。
2、回声
人耳能区分回声和原声的最短时间间隔为0.1s,所以15℃时,人能区分回声需要的距离最短为s=vt/2=17m。
三、声音的接收
1、人耳的结构
这部分了解即可,知道鼓膜、听小骨等。
2、骨传导
正常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经过外耳道、鼓膜、耳蜗等传到位听神经形成听觉的,而骨传导是声音通过头骨或颌骨等传到位听神经形成听觉的传导方式。比如音乐家贝多芬虽然听力很差,到49岁完全丧失了听力,但仍然能够通过骨传导进行音乐传作。
3、双耳效应
声源到两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特征也不同,人耳可以根据这些差异大致判断声源的方向,这就是双耳效应。
四、声音的特征
1、响度
关键词:大、小、强、响、弱等;影响因素:振幅、距离声源的远近和声音的聚散程度。
2、音调
关键词:高、低;影响因素: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3、音色
作用:用来区分不同的发声体;影响因素:发声体自身的结构和材质等。
这部分知识最重要的是三者之间的辨析,关键在于理解三者的概念本质,响度是大小,音调是高低。经常出现的一个题就是玻璃瓶子里装水。两种情况:1、敲瓶子时,是瓶子在振动,所以水越少越容易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2、吹瓶口时,是空气柱在振动,所以水越多,空气柱越短,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四、声音的防止和利用
1、噪声的防止途径
(1)在声源处:禁止鸣笛、消声器等;
(2)在传播过程中:植树造林、关闭门窗、隔音墙等;
(3)在人耳处:捂耳朵、戴耳塞等。
噪声的三条界限:超过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超过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超过90db会破坏听力。
2、声音的利用
(1)传递信息:回声定位、测距、测速、B超、听诊器、拣选材料等;
(2)传递能量:超声波碎结石、超声清洗机、超声波牙刷、声波武器等。一般具有破坏性的都是传递能量,反之就是传递信息哦。
初三的朋友们,知识点已经都和你们说完了,那么剩下的时间就留给你们自己勾画一个知识框架图吧,一定要边勾画,边回忆哦。如果你能闭上眼睛脑海里能够清晰的浮现出这个知识框架图,那么就说明你成功了,声现象部分再稍加练习就没有任何问题了。
马上快要过年了,初三的朋友们,感谢你们这几个月的陪伴,让我体会到了自己的价值,这里提前祝您新春愉快,学习进步,考上理想的学校!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