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上次有个小伙伴,让我写一下如何构建个人知识体系,说实在的这个点还挺大的,但确实又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那今天这篇就还是来写写,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
为什么要构建知识体系?
越是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就越是要去构建自身的认知体系,形成自己的观点。这一点非常重要,为什么呢?
在当下社会,仿佛是信息推着走的时代,每天的信息多到爆炸,而大家摄入的知识点又都非常碎片化,其次,现在的KOl等具有影响力者都普遍年轻化。
年轻化的影响力有利有弊,弊端主要映射在思考维度单一,容易冲动或被利用等这几点上,不过他们影响力广,很难不会引领带偏一部分人。
所以,在之前《一套必备的思维模型》这篇文章中,就曾提到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无论是谁写的,写的什么,都需要带着自己的思考去看待问题。当然如果你的知识体系完善,能提前在你的知识体系里过滤一遍,也会减少很多认知偏差。
如何构建知识体系?
那接下来主要还是讲讲要如何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其实这块从底层操作逻辑来说,很好理解,主要还是需要大量的输入,建立脉络,再到拓展运用加更新调节知识这三步来实操。
虽然这三个步骤听起来很简单,但是每个环节实操起来并没有那么容易。
1.大量输入
输入的方式不仅限于书本,像视频、导师等都是可以给你传输知识的,不过怎么输入也有讲究。
(1)专业
如果想获取某一领域的知识,就先从专业基础性的书籍看起。比如想学心理学就从《社会心理学》《心理学与生活》等这类权威且专业的书看起,先把底子搭建踏实,才能往上铺路。
很多人会说,我每天都有输入,但是看得无非不是杂志、鸡汤等没有太多价值的书,这样的基础自然不好再往上搭建结构。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还得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看一本经典的书,就相当于你把别人几十年经验都看完,无疑不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向前。
所以要想搭建一个领域的知识架构,也要严格把控自己的知识来源。
(2)客观
作者写文多少都会带些主观色彩,而且很多知识点是有时间和空间的边界的,可能换到现在或者换个地方,这个知识就不会成立了。
因此要去客观的去看待这些输入内容,不要被作者的观念牵引。
去阅读一本好书,就相当于让你的思想和作者的思想进行思维火花的碰撞,而不是全盘吸收照做。
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
2.建立脉络
当你前面的知识点打好基础之后,你就可以往上建立一些脉络,将各知识点联结组块。
(1)问题驱动
其实很多时候驱动我们去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是源于好奇心。当我们想要更深的了解这个事情时,随着知识摄入的越深,你也会慢慢了解这个框架的全貌。
就好像最开始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但随着你知识的更加深入,你的维度会更高,会在更高处看见整个森林的框架,知道自己向往哪个方向走。
当然这是好奇心驱使的情景,如果对你无效,可以参考二三步骤。
(2)知道目标方向
你想搭建知识框架,至少你心里也得明白要搭建哪个领域,为什么要搭建,要学到什么东西。像高中生搭建知识,无非是为了考试,要去搭建某个考试范围内的学科知识。
那像我们这些职业者呢?是要搭建工作相关的领域,还是其他领域。有的人可能就会说,难道不能将我现在所有知道的知识来搭建一个体系吗?
这就像小孩子还没学会走路呢,就想着跑。至少先要有个稳健的根基,才能开枝散叶。而不是碎片化浅层次的这里知道一些,那里了解一点。
(3)找出关键节点
当你明白你要搭建哪个方面的知识结构之后,就可以去找出一些关键节点。想象你要搭建一幅知识网络图,那必然会有一些重要节点,将概念彼此联结。那你可以先搭建出大体框架,再往里填充细节知识点。
其实你看的这本文章,也是通过先搭框架,在填充细节的方式构建的。
在这个板块,其实可以看出,无论是自己好奇去驱动建构,还是关键节点驱动,都旨在要把知识点进行联系起来。
3.拓展运用,不断更新
一个知识点的黄金环可以分为:理念—逻辑—知识,层层递进。
你也可以理解为what--why--how,你这个知识点是什么?为什么要学这个知识点,如何运用这个知识点。
前面问题驱动和知道目标方向可以让你理清楚,这个知识点是什么;找出关键节点,相当于理清楚思路逻辑;最后这个拓展运用,则是最后一环。
它相当于输出的过程,把这些知识内容重新结构化。
(1)对外输出
写作的时候需要调用知识体系中的很多内容,也是在帮助自己构建体系的一个重要步骤,当你想考验自己这个体系是否构建完善,则可以通过写作或者与他人交流的方式,看自己能否将这个知识讲清楚。
另外提到最多的就是费曼学习法,它旨在用最简单的言语让外行人都能知道你在说什么。如果当你和别人交流或写作时,能很有逻辑条理的诠释这个知识点,那说明你的知识架构也比较完善了。
(2)实时更新
学习呢,是终身的。社会在变化,知识点也要实时更新。很多以前的研究或案例,放在现在是错误的。
那就需要你不断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