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年8月16日,每日经济新闻与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以下简称中财大绿金院)联合出品的《中国上市公司ESG行动报告(0-03)》(以下简称《行动报告》)将在杭州重磅发布。
据悉,《行动报告》对我国ESG发展历程、ESG投资市场,上市公司ESG表现与实践、机遇与挑战等方面展开系统性介绍与总结,并对我国上市公司的ESG发展提出建议与展望。
报告显示,以国际ESG共性指标作为普适性基础框架,同时基于中国国情与战略布局形成特色ESG指标的“1+1”ESG框架逐步成型。ESG投资品种以公募基金为主,但截至0年底,ESG基金规模仅为总体公募基金规模的%;自愿进行ESG信披的上市公司数量在增多,截至03年6月30日已达家,总体占比为33.8%。但基于国际ESG评价框架的我国A股上市公司ESG评级表现整体偏低,国际市场参与面临一定挑战。
指标体系构建:“1+1”ESG框架逐步成型,加入“乡村振兴”等特色指标尽管ESG理念在年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至今已历经近10年发展,但有关ESG体系的建设却一直是“进行时”,即便在欧美成熟市场也还未形成一套可以普遍适用的标准。
没有国际统一标准,对于我国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方面,我国有别于其他发达国家,且具有独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注定无法生搬硬套国际的ESG体系。这也直接导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价值难以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得到充分展现。另一方面,我国可由此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ESG体系,在借鉴国际标准的同时融入本土指标,主动参与制定游戏规则。
在此背景下,《行动报告》提出中国特色“1+1”ESG框架,即以国际ESG指标中的共性指标作为普适性基础框架,并基于中国国情与战略布局形成特色ESG指标。
比如,在环境维度议题方面,欧美国家的环境议题主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6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