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天”“天”这个字,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是占据着绝对的、至高无上的地位,比如古时的皇帝称为“天子”、古时对外邦我们自称“天朝”、比家、国更大的称为“天下”、排位顺序称为“天字第一号”、把看不懂的书称为“天书”、对很厉害的人称“惊为天人”、把很重要的事称为“天大的事”、把最聪明的人称为“天才”等等等等,不胜枚举。那么,“天”这个字,祖先当初在造字的时候,究竟是怎么理解的呢?《说文解字》讲: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颠,是指头顶,寓意“头顶之上即为天”。这是一种“会意”的表现手法。从这看似简单的解释中我们就能看出,这个“天”和上一讲的“元”字(《说文解字》系列第四讲: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有点相近的含义在里面。因为他们都“从一”。(注意:如果只是用一个“从XX”的句法,“从”字后面带两个字,就表示这后面两个字“并列”会意,而如果用两个“从X,从X”的句法,则后面两个字就是“对峙”会意。)这个如果不懂,可以私信给广老师,我们一一作答。“元”字我们讲过,最上面的一短横是代表“头”、代表最初始也最重要的“元点”,下面的“兀”是“人头上横着个一”。“天”字,字形是一个“大人”上面横着个“一”。我们看一下古文“天”的写法:我前面课讲,“一”就是道,我们也可以理解成是哲学意义上的“天”。那么将“一”放在“大人”的头上,就更能表示“天”了。我们细看一下古文字“天”的写法,就会发现,“天”字最上面的并不是一横,而是个“圈”,这样意义更明显些。“一”只是后来的简化写法。佛祖释迦牟尼如果有对国画非常了解的朋友一定知道,画家在画那些“得道之人”或是神仙人物的时候,往往在头顶后面画一个“圈圈”,那个“圈”就代表着“道”,代表着“天”。老子传道图我们如果用“道学”理论来理解“大”的话,可以拆成是“一、人”,这里将“一”放在“人”的中间,而不是底下或者上面,就好像是说这个“人”已经拥有了“道一”,懂道的人可以称为“大”人。在“大人”头顶上的只能是“天”了。也可以形象地理解为,一个人张开双臂来形容某种物件之“大”的象形。总之,理解中国汉字,不可以局限于我们现今的思维框架,要有“天马行空”的想象,也要有“道学”的根底。只有这样,才能无限接近汉字的本源。下一个字“丕”“丕”字篆书写法这个字《说文解字》里面,没有多解释,我们也不多讲,因为这要溯源到文字的起源,讲到了远古时期的生殖崇拜。(关于“生殖崇拜”,相信大家在一些影视作品中略有所见。)我们对于“丕”字,先根据《说文》里,知道它的意思也是“大”。同时在古代“不”和“丕”字读音都是pi。说“官吏”我们再看下一下字“吏”,先看小篆字形。“吏”字篆书写法篆书“吏”字的下半部分,是代表“手”向上抓的意思。后面,我们还要学到“手”向下抓的形状。比如“争”字,其字形就是上面一只手向下、下面一只手向上。《说文解字》:“吏”,治人者也。“从一,从史”。组个词,大家就能更明白这个字的意思了,如“官吏”。它说“从一,从史”,这里是用了两个“从”,表示“一”和“史”所代表的意义不同,故用了二个“从”,这与上面“天”的解释用一个“从”是不同的。史,古文解释就是“记事的官”。而“官”的解释更直接,就是一个字:史。这里说“从一”“从史”,意思就是讲:这个管人的官吏,是要以“一”为体,以“史”为用。怎么理解呢?就是说,一个合格的官吏,要能懂“道”,以“道”治国治人,以“史”为用,借鉴历史,管理当下,展望未来,这样才能做好“吏”。另外,严格来说,“官”和“吏”也有区别。官,是指服务于君王的人;“吏”是指管理百姓的人。文字的奥妙就在其中了,相信大家已经有所领悟。本节课主要讲“天、丕、吏”,接下来我还会不断的更新,欢迎大家在文下留言或转发,因水平有限,难免有讹误,还望大家不吝赐教,共同进步。拆解汉字,众说纷纭,广老师本人对此不作过多的评判,保持着“求同尊异”的态度,向各位学习,与各位探讨。我相信,只要心中有道,定不会偏倚过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7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