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框架 >> 框架介绍 >> 正文 >> 正文

快速展开论文框架的三种方法

来源:框架 时间:2022/5/7
网络推广求职招聘交流群 http://jdsshang.com/shenghuo/24958.html
本文根据李浩然博士的讲座视频整理而成,文稿未经专家本人审阅。转载请在留言开白,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作者简介:

李浩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流动站在站博士后,东南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学理论专业博士,国家留学基金委“艺术类人才特别培养项目”公派意大利威尼斯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画论、西方艺术史、艺术家个案研究。近五年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其中,AHCI、CSSCI收录三篇;主持省级科研项目一项。

●用理论

即我们所选择的研究理论,它有几个面向,或说有几种方法。以《试论史记的世系叙事》这篇文章为例,作者用了叙事学的理论去研究《史记》,在这篇文章的框架中,作者提出“《史记》中与世系叙事有关的体裁”就是说要谈《史记》的世系叙事,它一定是有载体的,如果没有这个载体,其他的肯定是没法谈的,所以说要先交代《史记》中与世系叙事有关的方方面面。交代完之后,进入文章(正文)的第二部分,再用叙事学的理论去谈世袭叙事的基本特征。在正文的第三部分,作者谈到了世系叙事与中国历史叙事的传统是无法割裂的,这一部分里掺杂了内容及作者的结论。整篇文章用的就是叙事学的理论,去研究《史记》的世系叙事。再如,《对米芾吴江舟中诗卷所作关于「水上书写」的猜想》,“水上书写”是怎么来的?作者进行了阐述,在阐述的过程中,提到了“场所精神”。而“场所精神”是引用了一个西方的概念,作者认为米芾在行舟中进行书写,确实是运用到了“场所精神”,简单设想一下,在书斋里绘画书写,场所相对是一个静止的状态,但是像米芾、董其昌他们经常在画舫上创作,随着水中船体的摆动,所书所画自然与静态书斋里创作的作品有明显区别,所以作者用“场所精神”来分析米芾在吴江舟中所进行创作的这一特点。之后,文中还用到了“身体经验”(也是西方术语),来谈米芾行舟状态中与书斋里创作书画的不同,作者用这两个非常契合的理论来制定了文章的整体框架。●用方法用方法来制定框架,就是一些建构的方法,比如说美术史、音乐史的、电影史的建构方法,以《“董源”概念的历史生成》这篇文章为例,作者用的是绘画史建构的方法,尹金兰老师的这篇文章就会给我们很大的启发。作者认为董源不一定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董源,董源有很多种董源,比如有宋代的董源,有元代的董源,还有明末清初的董源,还有沈括认为的董源,米芾认为的董源,还有董其昌认为的董源,那么这些董源都是一样的董源吗?肯定是不一样的。所以作者提出“董源”概念的提出,在绘画史中到底形成了一个什么样的规律。这篇文章的框架,首先是——晚明之前的绘画史和鉴藏史对“董源”的叙述,很明显,这一部分是对“董源”这个概念进行一个溯源,那为什么是晚明之前的呢?一定是有意图,后面紧接着就说了,晚明董其昌对“董源”的历史叙述。可见,董其昌所说的“董源”肯定有别于之前的“董源”。换言之,董其昌所认为的“董源”是奠定了其历史生成的“董源”。往下看,(正文第三部分)品评权力重心的南移,我们都知道董其昌的“南北宗论”是非常有影响的,此处所说品评权力重心的南移,是否意味着南宗的品评高于北宗了呢?(正文第四部分)绘画史主线的确立,由此从前到后,这篇文章的框架就非常清晰得展现在我们面前了。作者就是用中国绘画史中的建构体系,这一方法论来写了这篇文章。●用常识即历史脉络,强调历史时期的不可更迭性。以《作为艺术史核心概念的“风格”的概念史——艺术史知识建构的方法论探索》为例,这篇文章的框架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常识性的框架。作者的第一部分谈到了风格前史。然后正文二是风格史的奠基。正文三是风格史的成熟期,正文四是后风格史……从一开始溯源到奠基到发展到成熟,再到现在的风格,作者是从历史脉络上进行了一个溯源,这是一个基本的常识概念。而这种写作方法其实是非常好用也很容易上手的,所以在训练营中,我们也鼓励学员们先用这个方法去尝试着进行写作。这是我分析这篇《作为艺术史核心概念的“风格”的概念史——艺术史知识建构的方法论探索》文章之后所列的框架。前面我们只是看了正文的部分,就是作者的逻辑架构,一个历史脉络的架构:风格前史-风格史奠基-风格史成熟-后风格史。根据文章的论证要求其中每一个时期,后面又分成了一些小的时期。至此,再补充一点,我们在精读文章的时候,一定也要做一个逻辑架构图,就是分析一下,看作者是如何进行写作的。包括前言部分,作者是怎么一步步引出自己的研究问题来的,以上篇文章为例,作者先从艺术谈到艺术史,之后又谈到了艺术史形成之难(杂多中找统一),然后又引出文献说普遍的研究框架,再到提出研究问题,然后表明自己的观点,再到研究思路的提出。还有(同理),这篇文章的结论部分里包括了结论提炼、文献比较、研究评价、研究建议,这些都是非常好的要素,也值得我们学习。按照这个框架进行训练,我们训练营中有一位同学写得就比较好,他写的是《符号学视域下历届奥运会徽设计形态研究》,根据前面范文,这位同学仿写的框架为上图右侧部分,也是运用了历史脉络(常识的方法),先溯源(第一部分)从“无意识”到“规则化”,然后(第二部分)谈奥运会徽的设计奠基:从“编码”到“解码”,然后又细分了两部分,然后(第三部分)谈奥运会徽设计的新纪元:从“形态”到“技术”,谈及都的会徽不仅仅指静止的会徽,后来变成了动态的会徽。第四部分,对奥运会徽后史的展望:从“多维度”到“多模态”。这是根据前面的范围所列的(学员)自己的框架。用历史脉络的常识来进行框架的定制,非常高效,逻辑上也很清晰,这是一个非常好用的办法。

字数:字编辑:淘淘欢迎转载,请联系后台开白

往期文章

难在哪里?论文写作难的三阶段审视

论文选题的三种类型与高效选题的三种方法

文献筛选与阅读的三个步骤与四个实用技巧

▼▼▼想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