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框架 >> 框架介绍 >> 正文 >> 正文

干货货币政策框架解析

来源:框架 时间:2022/5/17

本文系大金所app机构研报专栏入驻团队红塔证券研究所,作者:李奇霖,红塔证券研究所所长、首席经济学家;孙永乐,红塔证券研究所研究员

在流动性分析手册二里,我们简单地向大家介绍了目前以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为双支柱的央行调控框架。

在该框架下,宏观审慎政策锚定的是金融周期,央行可以通过MPA考核等方式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货币政策锚定的则是经济周期,央行一般会通过MLF、OMO等政策工具来对经济进行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从而平滑经济波动。

对央行的调控框架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在这一章里,我们对央行的货币政策框架进行深入分析,让大家能够更好地去把握现在货币政策的运行节奏。

1、货币政策的目标体系

1.1.货币政策的核心目标是经济我们如果想要把握货币政策的节奏,首先肯定是要摸清楚央行到底想要干什么。如果央行的想法很简单,就是锚定一个目标去发力,比如通货膨胀,比如经济增长,那么我们只需要跟踪好相关指标就好了,政策方向大体也是可预测的。但是如果央行拥有多个政策目标,那么对央行政策态度把握的难度就大很多了。市场就需要去把握住央行在不同阶段政策目标是否一致。在同样的经济情况下,不同的政策目标意味着央行不同的货币操作取向。比如在年下半年,国内面临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PMI在年10月为49.2,连续7个月回落),同时结构性通胀压力持续上行(PPI上行到13.5%)的困境。这时候如果央行的核心目标是控通胀,那么就应该收紧货币政策;反之如果央行想要稳经济,那么货币政策取向就应该偏宽松。而现在来看当时货币政策的核心无疑是稳经济。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把握不同阶段央行的政策目标重心呢?这里我们先来梳理一下央行的政策目标体系。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法》的表述,央行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对此孙国峰也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他指出一方面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就是对内要保持物价稳定,对外要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另一方面则是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方向,将就业纳入考量。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结合其他场合央行的一些表述,我们认为关于央行的政策目标有这么几点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