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框架 >> 框架介绍 >> 正文 >> 正文

什么是工具人,如何避免成为工具人

来源:框架 时间:2023/2/10

所谓的工具人其实就是把人当作工具和商品,工具人通常被以对待物品的方式来被进行规划、进行安排、进行评估,最终也进行售卖。工具人的出现与我们的时代、文化不无关系,工具人给人身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且只能由个人来承受,这其中包括由于忽视自己作为人的特点和需求所带来的身心问题、自我价值感不稳定带来的焦虑和抑郁、以及在追求属于你个人的幸福道路上的失焦与迷茫,等等。

工具人的出现通常和一种思想的出现脱离不了关系——自我物化。自我物化然是一个为了在某些场景下完成社会工作可以采取的有效思维机制,但如果将它普遍应用在自己身上,则会后患无穷。

想要避免成为工具人,首先就要减少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物化,首先就要从把自己当人看开始。在这里,我们并没办法给「什么是人」一个清晰的定义,但我们至少都知道,只要是人,就会有自己的需求、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脆弱,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一定能解决的困境,有各种各样难以理清的挣扎,和各种各样的不理想与不完美。

不企图将自己塞入某种工具化框架,机械地企图将一切不符合意愿的部分削去,而是能够看到自己作为人的各个方面,理性平和地去对待它们、接受它们,并且把它们作为自己这个人的生命历程的一部分,就是减少自我物化的主要方向了。

不过一开始的时候,我们并不需要树立一个这么激进宏大的目标,甚至你都不需要去考虑什么自我接纳,你要做的全部就是试着去培养一些对自己的善意。

没错,仅仅是善意就足够了,甚至可以说,如果你能培养出足够的善意,即使没有他人指导,你也一定能找到最终摆脱自我物化、实现自我关怀路径。善意在自我关怀和改善我们的生活体验中,就是拥有这么强大的力量。

那你一定会问,我该如何有意识地提升对自己的善意呢?

首先,我们要找到善意的感觉。善意是一件说来轻松、其实却不那么容易的事情,因为在我们大多数人的成长经历中,都没有特别学习过如何分辨它或者培养它。

我们的文化惯于相信「人性本善」,其结果却常常使我们藐视善意的价值和难度,缺乏对善意的理解和重视,导致当大家有意要升起善意的时候,反而可能不知所措、甚至南辕北辙

真正的善意究竟是什么样的感觉呢?在这里,我可以提供两个简单的方法供你尝试。第一种方式,如果你喜欢小动物或者小朋友,可以以他们作为对象,来体验善意,因为绝大多数人见到弱小无助又可爱的对象,都天然容易升起善意。

这里的重点是,这个对象不能是你家的小动物或者你的小朋友,因为这个对象如果是你自己家的,里面常常会包含更多的心绪和情感,不论这种心情是积极还是消极的,都会把你的善意体验搞得过于复杂。

你可以选择一个街上的小朋友,或者你们小区里的某只小动物,想想他,或者实际去看看他,注意你看他的时候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比如,你可能觉得心里暖暖的,或者整个身体放松了下来,你也可能会感觉平静,或者发现自己的嘴角正在微微上扬。

像这样的感觉,就是善意的感觉了,即使你还没做出什么行动去帮助对方,甚至对方未必需要你的帮助,但此刻你所处的心理状态就是善意。

需要注意的是,善意应该是一种相对柔和自然的状态,如果你看到某只小动物就两眼放光,或者看到一个小朋友就恨不得上去玩他一番,那这个就很难说是不是善意了,很可能你只是过度兴奋,而一个人自己觉得爽和他心中抱有善意完全是两件不同的事。

我想,在生活中,你应该也被迫接受过别人所谓的「善意」吧?看着对方一脸自我满足式的温馨微笑,甚至可能「代替」你high了起来,你心里却只有郁闷和无奈——这就是典型的将「自己爽」和「善意」混淆的结果。

我们无法定论这样的自爽中是否一丝善意都没有,但是这其中的善意,恐怕也可以稀薄到忽略不计了。而我们在自我关怀的时候,千万不要这样自爽,我们需要的是发自内心、平静温和的善意。

但如果你说,我看到小动物或者小朋友以后,我真的控制不住自爽的节奏,或者你压根就不喜欢小动物小朋友,那怎么办?这没有问题,不论男女,一个人喜不喜欢小动物小朋友,完全是个人偏好问题,跟他有没有爱心、能不能发出善意无关。

还有一些人,因为童年的经历比较坎坷,他们看到小朋友和小动物,升起的不是开心放松,而是郁闷。比如,他们一看到小动物开心地生活,就想到自己的童年是多么凄惨,甚至怨气十足想要打人,那这种情况用第一个方式也不太合适。

所以,关于找到善意的感觉,我们还有第二个方式。不过这个方式操作起来不如第一个那么简单,它需要一点机缘的成分,也就是你需要在生活中注意一下别人对你的善意,尤其是我们这里强调的,陌生人对你的善意。

这个人最好不是你的熟人,这跟第一种方法的原理相同,就是关系太近体验会变得复杂,所以最好是个陌生人。你需要做的,就是时刻留心身边人的善意,这个善意最好是直接对你的。

比如在地铁里,你挤进去,有人给你让出了一个站着的位置,对方可能都没有抬眼看你,但就是给你让了一个地方;或者你走在街上,走着走着东西掉了,自己没注意,旁边有人赶着叫你,把东西给你送还回来了;甚至可能就是你去吃饭或者看病,服务员先生或护士小姐对你笑得很灿烂——礼仪性的微笑和真心的微笑,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分辨得出来。

像这些,就是你生活中善意的体验,尝试去注意到它们,回想它们,看看你会有怎样的体验。你可能会觉得开心,也可能会觉得感谢,最终你所感觉到的,是一种和采用第一种方式差不多的感觉,就是温暖平和的感觉,而这也是善意的心理状态。所以,善意实际上确实是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递的,这就是一个简单的例证。

那么,不论你采用哪种方法,当你体验到善意的感觉后,可以做什么呢?首先,请在心里默默对让你感觉到了善意的对象道个谢,毕竟像温柔、轻快这样的善意体验本身,就已经是一种不错的心理体验了。

对方帮助你体验到了它,怎么也得发自内心地感谢一下。你可以在心中向对方送出一两句祝福的话,比如「祝愿你健康」「祝愿你快乐」等等,随便什么你看重、或者你猜测对方会需要的祝愿。不用在意这些祝愿送出去对方会不会接收到、有没有用,这是一种礼仪,对方帮助你体会到了善意,你祝福回应一下,总还是可以的吧。

感谢了对方之后,你就可以应用这种善意来进行自我关怀了。简单来说,就像你带着善意向对方送出了祝福,你也可以尝试同样的方式来对自己送出祝福。比如,带着善意祝愿自己健康、快乐,看看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同样,要点不是你是否得到了健康和快乐,那样不就又有点自我中心的意思了吗?要点是,你有能力带着善意去祝福别人,也祝福自己,你可以从内心去把自己当成一个人,一个值得善待的生命,去善意地对待。

人是喜欢善意、被善待就会感到轻快安心的生物,这是我们作为人的本性;而如果没有受到善待,我们就会觉得匮乏、疲惫、没有价值观、怨声载道。

我们无法控制社会和他人如何对待我们,也许有些人、有些组织真的仅仅将我们当成工具物品,他们有他们的原因和理由,我们无从评论。但至少我们可以通过体验善意,并且以善意的方式,对自己送出祝福,来首先善待自己,让自己活出个人样来。

而你需要做的全部,就是每天找个时间,甚至只是在空隙的时间里,回想一下小动物、小朋友,回想一下你人生历程中曾经有过的那一两个漫不经心的善意瞬间,然后升起这种善意,感谢对方,也对自己送出祝福。每天做几分钟这种练习就已经很不错了,如果你能做得更久当然更好。

一开始,你可能会觉得这样的练习有点刻意,没关系这很正常,你只需要继续做下去就可以了。慢慢的,你就会发现它对你的影响。一个人作为物件和作为生命,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存在状态,而这个练习就可以帮助你一点一滴地找回生命的感觉。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