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求学要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由博到专,这就是学习的顺序,我称为为学次第。
现代的教育体系,以学科来说,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其中科学课包括了生物、化学、物理等学科,思想品德课则包括了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等知识;初中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结合;高中则以分科课程为主,分成文理两大类,各学科开始独立;到了专科、本科,学科分类更细,文科分成文学、语言、历史、哲学等,到了研究生、博士,更加细化。
古代的知识体系没有现在这么庞杂,所以学习的顺序也没有现在这么复杂。在《三字经》中就给定了读书人大致的学习顺序。
第一阶段:文化常识。从“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所同”,分别讲述了数字、数学单位、三才、三光、三纲、四季、四方、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这些常识性的基础知识,囊括了自然文化与人文文化,奠定了教育的基础,构成了中华文化的整个框架。
第二阶段:小学进阶。小学具体指朱熹编的《小学》一书,其中讲述了洒扫、应对、进退的礼节。古代的小学,不仅仅如此,不仅仅如此还包含了识字教学,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语言文字学。古人认为读书要先识字,识字就要了解造字方法、汉字的演变等等,著有《说文解字》的东汉许慎说:“保氏教国子以六书”就是如此。可见古人所说的小学内容不少,偏重应用。
第三阶段:四书五经。“小学终,至四书”小学虽然一笔带过,但它是学习四书五经的基础,所以说小学读完读通,再读四书五经。从“论语者,二十篇”到“经既明”,提纲掣要,概述了四书五经的内容。
第四阶段:诸子学说。“经既明,方读子”到“文中子,及老庄”,就是要读书的人了解其它的流派的思想,博采众家之长,这也是对四书五经的补充和发挥。
第五阶段:诸史世系。“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多了经、子,再来读史,就是看看别人对知识的践行与应用,学习做人做事,将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这五个阶段由常识到小学再到经部、子部、史部,最后就可以因个人兴趣不同,自由读集部,这合起来就是经史子集四部,也就是整个中华文化的学习次序。
有志于传统文化的人,可以依次顺序研习。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5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