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框架 >> 框架介绍 >> 正文 >> 正文

幼小衔接期,孩子做题反复出错,该怒该凶吗

来源:框架 时间:2024/8/6
这个问题对于幼儿园大班尤其是幼小衔接的孩子及其家长来说特别典型。从幼儿园的花式玩耍、到一年级的系统学习,孩子需要衔接和过渡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家长同样也在应对这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就家长态度来说,或骂或凶或温柔,收效甚微是正常的,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摸索学习方式、逐步掌握知识技能的开始阶段,如果遇到什么难题,仅靠家长的态度来影响孩子克服学习困难,显然是不行的。家有6岁小儿,在陪学的路上也经历过各种各样的挑战,温柔劝过,生气过,焦虑过,更多的是在调整陪学方式中和孩子一起进步。首要确定的是,试题难度和学习形式是否符合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处于玩和学的过渡阶段,学习形式要更灵活直观些。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和孩子调整应对。1、反复出错时,确定孩子理解原理了吗?很多孩子看似会做某一到题,但依然反复出错,其实还是对于这个问题的原理不够理解,或者不够直观理解。我一直记得我们在大班时做过一个类型的题目,大意就是:一个苹果对应两个草莓,那么六个草莓对应几个苹果?气人程度:★★★★简单吧?真的是超级简单!这又什么难的?可偏偏孩子就是不会啊!一会说七个,一会多八个,一会说九个,错一次,再错一次,我自己都感觉心跳加速,究竟问题在哪?孩子太笨?理解能力有问题?我讲得不够清楚?这白纸黑字一共就两个短句,还要怎么讲?但看着孩子苦恼受挫的样子,也真是知道发火是没用的了。那天我们把这道题先放在一边,我让孩子自己看会书,我冷静想了想这个题目想要解决,需要哪几个思考的步骤。然后我和孩子这样来调整的:(1)和妹妹做“对应游戏”,直观地还原题目。让哥哥拿着一个苹果的图案,去换妹妹两个草莓的图案。用买卖的方式让孩子体会这种固定的对应关系。哥哥出一个苹果,妹妹出两个草莓;妹妹出两个草莓,哥哥出一个苹果。这样先把题干的关系对应理解到位了。(2)增加对应数量,理解数字的递增关系。当孩子已经非常确定,一个苹果可以换到两个草莓之后,我又增加了一点难度:现在你有两个苹果,但是你都不是很喜欢吃,想换成你最喜欢的草莓,你可以得到几个草莓呢?你以为孩子就会做了吗?太天真了!依然不会!他理直气壮地告诉我:我可以换三个!!这样做买卖大概被人卖了都会帮人家数钱吧?我一边默默吐槽一边忍着怒火。“来,儿子,你现在要用两个苹果换哦,为了换得准确无误,我们可以先一个一个地换。请你先拿出一个苹果,它可以换几个草莓呢?对了,是两个。你再拿出第二个苹果,第二个苹果可以换几个草莓呢?哦,是的,也是两个草莓。这是咱们之前就约定好的规则,一个苹果可以换两个草莓。那你看看,两个苹果,一共换到了几个草莓呀?”Bingo!总算答对了!用这种方法,我们解决掉了一个苹果对应两个草莓,N个苹果可以对应多少草莓的题目。但是题型也是经常变换的,所以我又开始练习第三类。(3)圈画图案,理解对应关系。原题:一个苹果对应两个草莓,六个草莓对应多少个苹果?我先问孩子:一个苹果对应两个草莓,那么两个草莓对应多少个苹果?(这个问题很简单也很容易出错,一定要确定孩子理解,A对应B和B对应A其实是一回事。)当孩子理解了两个草莓对应一个苹果,那么——你可不可以用一个大圆圈圈住两个草莓,用它们去兑换一个苹果呢?这时孩子会圈出两个草莓。剩下的草莓,还可以兑换出苹果吗?你能不能圈画一下呢?这样一来,孩子通过把草莓两个一组圈出来的方式,算出了留个草莓对应几个苹果。“一只猫和一只狗等于一只羊。”温馨提示:在孩子学习和理解倍数关系之前,此类的问题必须用更为直观的方式来理解。类似这样的题目一直到三年级还会接触,只不过换成了进阶版,比如小红走一级楼梯,小明走两级,问小红走到某一级的时候,小明已经走到多少级了。难度增高了,但数字的对应关系和逻辑推理其实是相通的。如果是不明白原理导致的反复出错,我们可以拆解原理,一步一步直观演示,帮助孩子理解,做题时也不要求一次就全做对,给孩子一个试过和练习的过程,慢慢练习几次一般就会了。2、反复出错时,确定孩子掌握技能了吗?下面来说另一种情况,可能题目不涉及什么原理,但依然在出错。Isthisyourdad?Yes!Thisisyourdad!气人程度:★★★★这种对于your和my区分不清的情况,其实是英语运用技能的欠缺。这种题目反复出错,不会做,是生活中练习表达得程度不够,而不仅仅是刷题的问题。英语类的题目首要在生活情境中多练习听说,积累一定量的听说词汇,再进行刷题、认读才会更容易。如果孩子积累不够,单词不熟,出错是很正常的。比如我们英语启蒙早期,每次问孩子:Howareyoutoday?孩子都会懵掉,或者直接重复我的问话。后来是在生活中反复练习孩子才掌握好的。如果孩子没有掌握技能导致出错,就要看孩子欠缺的是哪方面的能力,是听、说、读还是写?对症下药才能解决反复出错的问题。3、反复出错时,确定孩子用对方法了吗?反复出错还有可能是方法不够好。比如在识字启蒙中,我们有几个字一直记不住,比如“就”。我曾经专门用这个字和孩子玩过各种小游戏,贴在床头上一个周,仅仅是混了个脸熟。又在读书时玩过寻找“就”这个字的小练习,依然没有记住。但这些都没有阻止我们继续读书,继续认字,这个“就”就像是个钉子户,一直停留在床头、书架等目之所及的地方。后来某一天,孩子突然就会了。这种枯燥的字只要死记硬背确实很难,虽然最终记住了,但效率也是非常低。气人程度:★★★后来我就留心注意启发孩子,让他找到适合他自己的一些学习方法。比如“老”,孩子感觉中间那个长长的“丿”,很像是老姥爷把拐杖斜斜地放在床头,看到这个字,他就想到了老姥爷是很老的人;再比如一个不够形象的字,如“送”,看字形无法与其读音相联系,孩子就发挥想象,说“辶”旁,像一列小卡车,里面的“关”像个系着蝴蝶结的礼物,这个字就是《小红去送货》中的“送”。再比如“时”,孩子想到“太阳在天上一寸一寸移动”,表示时间在慢慢地过去。这样就记住了“时”。此类的方法还有很多,对于平时一些有比较明显和清晰的甲骨文演变思路的字,孩子借助字形就可以认读,但对于本义和引申义已经差距较大,且字形中无法体现出读音的字,就可以放手让孩子去想出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记忆。4、反复出错时,确定孩子学习状态良好吗?别说是大班,我们这大班都毕业的孩子,学习状态不好时也是在反复出错的。这不,上周有一天我们加班,奶奶一个人在家看着两个孩子,哥哥正好有直播课。为了不打扰哥哥上课,奶奶就带着妹妹去了另一间屋子。结果那天的上课视频反馈回来,我就看到了哥哥一边上直播课一边玩手头的小东西,一个单词读了三遍也读得不是很准,甚至有几次老师读完,他都没反应。拿着手机看这臭小子玩得嗨,老母亲心里的火真是蹭蹭噌地往上冒。气人程度:★★★★★缺乏一定的监督,上课的习惯不够稳定,也容易出现听课不够认真、反复出错的问题。这种情况下我们大人还是要辅助一下,并帮助孩子制作一个反馈的小机制。比如孩子可能自己单独上25分钟不太容易,我们可以在附近坐着不打扰,通过某一个收拾适当提醒,慢慢培养孩子听课专注的习惯。通过自我点评提醒孩子上课注意事项5、反复出错时,确定一下孩子“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分界线。比如去年我们刚接触钟表类的题目时,孩子已经能够分清半点和整点的指针指向。但是对于其他的时间则是一团混沌。长针只到1,他就觉得那是一分钟,要么就是十分钟,反正不会,随口胡扯,我也是气得恨不得跳起脚来骂几句。可毕竟学习认知这事,的确是有过程有思路的,骂几句骂会了当然也行,就怕骂不会还骂出情绪来了,咱还得从头哄着来。想想都是泪啊……气人程度:★★★★★后来我把钟表的题目放下了,重新跟他点数,理解数字建形,尤其是数字5的建形。又过了几天,他慢慢会数“一五一十,十五二十,二十五三十,三十五四十……”这样的数字。然后我又重新拿出钟表给他看,他也发现每个格子其实都是5的建形。对于分针所代指的时间点也就能够准确判断出来了。如果孩子“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分界线比较窄,我们稍作铺垫孩子就能迈过去;但如果这之间还有认知的鸿沟,就需要我们慢慢填上这个鸿沟,甚至单独把这个鸿沟拿出来做专项练习,才能帮助孩子扩大认知区。6、反复出错时,家长的陪学方式正确吗?写到这一条我发现孩子反复出错的状况真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再说一个气死人不偿命的吧~气人程度:★★★★★眼瞅着大班快毕业时,我们也在做控笔练习和书写汉字。但是由于之前没有做过类似的训练,即使孩子的细节观察到位,但到了控笔上还是遇到了不小的困难。一个小小的“3”,竟然练习了两天还没有写规范。出格子的,瘪肚子的,笔画抖动的,不匀称的……后来我还问了一个教数学的同事,她告诉我如果孩子总是写不好,可以给孩子写上几个点,让孩子连点成线,慢慢就会写了。其实生活中我们常过此类的描红,但对于写数字时用寥寥几个点确定大体框架的方式还真是没有做过。当天我们就试了一下,控笔的效果还不错。练习“3”的规范写法。但孩子对于点的位置不太好把控,于是我让孩子观察田字格中四个角,发现写“3”这个数字时,田字格中的两个小格子的三个角分别留有一点小空隙,再结合几个关键点的位置写,写得就比之前好多了~~做父母陪学不易,愿我们多照顾自己,当孩子始终不会时,我们也可以选择暂停,让我们自己冷静下来,理清思路之后再和孩子重新尝试更好的学习方法。学无止境,愿我们一起加油哦!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7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