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框架 >> 框架发展 >> 正文 >> 正文

智能时代如何帮助孩子跳出思维的桎梏

来源:框架 时间:2023/8/13

沈祖芸老师曾讲道:“教育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挑战——从知识传授转变为能力为本,让每一个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拥有应对未来各种挑战的核心素养。”

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否在学校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做事态度和多元化思维,深深地影响着孩子潜能的发挥与应对社会未来的挑战。在上学的时候,我们被老师“一口一口”地喂着,被老师无时不刻地“盯着”学习,这种“被动化学习”的过程有多少是学生自主学习与独立思考的成分呢?

与此同时,学习的另一种动力是“被逼式学习”,在上学的过程中往往会听到一些父母和老师的言语“如果你不好好学习,你就无法上到好高中;如果上不到好高中,就无法上到好大学。”,这种“被逼式学习”是仅从结果导向出发,施加给孩子巨大的心理压力,却没有教会孩子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模式。

被逼式学习

我们在选取大学专业的时候,往往也会从一种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却并没有考虑到岗位的迭代速度和新职业的出现频率越来越快;在大学的课程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偏多,却很少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难以应对职业上遇到的挑战,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始终笼罩在我们的心头。

我们喜欢可预期的稳定,心理上也会比较排斥“变化”。可是每一次的时代变革和重大技术创新都将会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巨大的冲击波。因为,这个时代变了,它不再是单单靠理论就能够解决,而是还原到真实的社会之中,进入企业的一线之间,解决一个个更为具体的问题。学到的知识如何转化为社会的生产力,如何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便成为了重中之重。

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在“智能时代”的背景下,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越来越突出,而相对应的四种思维习惯——工程师思维、探究式思维、成长型思维、反脆弱思维,能够帮助你更好地适应不确定的未来。

01工程师思维

在《转向:用工程师思维解决商业难题》这本书里提到:工程师思维有三个基本特征:首先是在没有结构的情况下“预见”结构的能力;其次,熟练地在约束条件下进行设计;最终,经过深思熟虑后对解决方案和备选方案做出决断的能力。

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运用“第一性原理”不断地去叩问问题的本质,剥到问题的核心层面。

马斯克在电池组的材料上进行重新排列组合,通过在材料源头上的创新去颠覆电池组的组成形式,极大地提升了电池效率;李叫兽在学习知识中也不满足于浅尝辄止,而是能够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的多种用法,探究事物背后的原因,考虑哪一种理论能够解释现实中所遇到反常或有趣的事情。

工程师思维应用的过程就是不断解构问题的过程,将不同阶段中的每一个步骤进行分解,优化每一个步骤的设定目标,确保每一步战略的正确并严格执行,从而为接下来的结果奠定良好的基础。

比如,我们在解答数学的过程中,并不是就题论题,而要从知识点的原理出发,明确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通过公式的方式搭建链接的桥梁。通过一步步正确的求解步骤,得到正确的答案,最终掌握举一反三的思维方式,这就是“学—用—悟”的过程。

思考事物背后的“第一性原理”

02探究式思维

如果学生总是跟在老师后面学,未曾主动提出过自己的疑问,也没有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提出自己的见解,那么将很容易丧失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因为思维上的怠惰将使他缺乏深度思考和沉浸式学习的过程。这种探究式思维是掌握学习过程的方法论,它将对搭建个人思维框架是十分有必要的。

年,十一学校提出“课堂成长年”的理念,强调“课堂是学生学习的舞台,不是老师展示自我的地方。”王春易老师(注:全国模范教师;特级教师)面对这样的教育变革,多少次也曾在深夜里失眠,十分焦虑。但是,她依然选择与学生同行,将课堂交给学生,变成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不再是展示个人教学风采的地方。

课堂上的“探索式”学习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每一个人作为独立的个体,都将面对着不确定性的未来。我们面对的不再是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尝试去呈现我们对问题的思考,给出我们的解决方案;我们给领导呈现的不再是一道道论述题,而是一道道选择题;我们面对着社会的急剧变化,需要思考变化中“不变的要素”,需要用一种长期主义的视角去思考个人未来的发展规划。

教育家第多斯惠说,教育的本质是点燃,是激励、唤醒和鼓舞。央视记者柴静说:教育,是人与人之间,也是自己与自己之间发生的事,它永不停止,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触碰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如果我们能够在教育的过程中不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不只是单线式地教给孩子们课本上会考到的知识点,而是教给孩子们自主学习的探究式思维习惯,发展出孩子批判性思考方式,提高孩子的质疑与判断能力,激发孩子们探究事物的好奇心,不断地鼓励我们的孩子活出独立的自我。

那么,我们的孩子将变成遇到困难不逃避的人,遇到问题积极寻找解决方案的人,遇到问题能够给出独立思考的人!

在文章中我将为你继续讲解成长型思维和反脆弱思维,帮助我们的孩子做到每日精进、磨炼心性、输出品质。帮助孩子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才是教育应对未来挑战的唯一道路。

03成长型思维·每日精进

按照卡罗尔.德韦克的理论,我们可以把基本思维模式分为两类: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成长型思维最主要的核心论点是人的能力和智力是可拓展的。每一个孩子的先天性要素,如天赋、智商等各不相同,但是每一个孩子都可以通过后天的辛勤努力和刻意练习不断精进自我,取得快速的成长。

在现实生活中,固定型思维的孩子在考试中一遇到稍微难点的题目就开始产生畏难情绪,甚至还抱怨老师出的题这么刁钻,成长型思维的孩子习惯于迎难而上,将难题看做是检验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在挑战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即使这次做的不如人意,但至少自己知道知识漏洞在哪里;面对批评的时候,固定型思维的孩子绝不愿意承认是自己负有一定的责任,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所在,把自己与事件完全剥离出来,成长型思维的孩子则习惯于责任在我,积极承担责任,立刻改正并保证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培养孩子正确的思维方式

把眼前的事情做到极致,下一步的美好自然就会呈现。——李善友

具备成长型思维的孩子有一种强烈的目标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因为他们始终相信努力和奋斗的意义,不给自己的人生设限,充分发挥着自我的才能。

韩东老师(注:北京鼎石学校首任科学组组长)曾在申请出国念书的时候,因托福作文差一分而被拒,可是他并没有将这样的结果归结于命运的不公平,抱怨自己的运气差。而是接受结果并积极思考补救的方法,立刻准备下一次托福考试,每天坚持1-2篇托福论文的写作,用自己的实践行动实现出国念书的想法。

如果你想让孩子具有成长型思维,那么就一定要求孩子每天进步一点点。因为只有孩子保持每一天对自己有要求的状态,孩子才会逐步拥有持续学习的能力。那么,培养孩子最关键的地方在于我们能否负起责任,愿意为孩子创造出一个成长型思维模式的“避风港”,让他们不再害怕受到批评,使他们不再对自身的能力保持怀疑。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些,那么我们的孩子将变得足够坚定。因为孩子知道,在这样的“避风港”中,我们给到孩子一种毫无保留的支持,给到孩子足够的信心——你是最棒的,我相信你未来发展的无限潜力!

培养自信的孩子

04反脆弱思维·磨炼心性

塔勒布在《反脆弱》这本书中指出:世界充满了随机事件,而且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有些事情能从冲击中受益,当暴露在波动性、随机性、混乱和压力、风险和不确定性时,它们反能茁壮成长和壮大。我们或许并不能够预测未来可能会发生的风险,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培养孩子的反脆弱思维,让孩子拥有一种精神力、一颗平常心,面对不确定性的社会和适应社会变革带来的挑战。

当一个人变得脆弱时,往往倾向于墨守成规,害怕变化。但是总有一些具备反脆弱思维的人,他们能够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从失败中学习失败。但凡不能杀死你的,最终都会使你更强大!

人的一生中关键的就那么几步,特别是年轻的时候。——路遥《人生》

我们的孩子在如此激烈的社会中竞争,遭遇重大的压力和挑战的时候,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孩子都要能够坚定自我的初心,相信自己敢于取得胜利。这种敢于胜利的精神对孩子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它是一种思想信仰,是一种品格修养,是一种道德理念,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气概情怀,时时刻刻都在磨砺孩子的心性,使孩子慢慢走向强大。

我们面对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修的就是一颗平常心。台北市长柯文哲在TED演讲中指出:大自然有春夏秋冬,园丁能不能改变这种规律?当然没有办法,园丁只能让花在春夏秋冬里面开的好看一点。接受孩子是个平凡的人,给他们足够的陪伴与耐心,相信他们能通过奋斗使人生变得不平凡;接受每个孩子都会犯错的事实,不要害怕孩子犯错,同时要积极鼓励孩子不断试错,培育孩子对待错误的正确态度。

培养孩子的精神力

王志纲老师(注:智纲智库创始人)曾说:尊重常识、敬畏规律、任何时候都要把握事物的本质。

在“智能时代”的背景下,社会发展趋势正在以我们无法预知的方式和速度重塑明天的世界。此时此刻,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具备属于自己的核心素养,具备工程师思维、探究式思维、成长型思维,反脆弱思维,才能够帮助孩子经过教育成为更好的自己,才是教育应对未来挑战的唯一道路。

每一个孩子都将会是自己人生的CEO,需要像经营品牌一样去经营自己。沈祖芸老师讲:人之为人的最大优势就是综合解决问题的智慧、运用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去实现创新、能够有效沟通、辨识与管理情绪的能力,最重要的还有爱与情感。帮助孩子们逐步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树立终身学习的思维,掌握跨学科的知识迁移能力,确保他们能够每天夜里睡觉时都比那天早晨聪明一点点,孩子们便可以直面未来的社会挑战,成为更好的自己!

人活着必须要有尊严,在任何时候都被当做人来看待,而不是被当做东西看待。

——王小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5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