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口第一小学
深耕教育
促“双减”下的课堂教学变革
深耕教育,促“双减”下的课堂教学变革
全县名师课堂郑口第一小学展示课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教育的成效始终不是一朝一夕能铸就的,一份好的教育事业,一位好的教育工作者也都是通过不断的磨练和积累才能有所收获。
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保证教学质量,助力学校品质发展,在全县开展的同步课堂活动中,郑口第一小学推出了数学和音乐共三节精品课。
走进课堂
每位教师精心备课,带来了一堂堂生动而又精彩的课程展示,每一节课都有独到的亮眼之处,也有发人深省的细微之处。见微知著,从每一个细节的设置上,都能体现出一小教师们对课程的认真及思考。
音乐
于老师把我校与西曹官小学的孩子们紧紧联系在一起。载歌载舞,实现了跨越时空的课堂同步学习、交流互动。
于婷《我的家在日喀则》
本节课通过师示范,模仿律动的小游戏,循浅入深,激发了孩子对藏族踢踏舞的学习,在巩固了唱的基础上,锻炼了学生的模仿能力,使整个课堂气氛得到了很好的调节,激发了学生对音乐课的极大兴趣!
数学
同课异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张文莉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为进一步学习其它立体几何图形打下基础。
张老师在认识面、棱、顶点特别到位,通过学一学,摸一摸,数一数等活动,深刻让学生感悟面、棱、顶点的数量,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重要的铺垫。
教具、学具准备充分,让学生实际操作,用小棒搭建长方体和正方体框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充分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棱的特征。
整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导地位,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导能力。
项志浩
项老师以切土豆导入,贴近生活,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的特征。从导入上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在数面、棱、顶点的小活动中,让学生具体感知长方体面、棱、顶点的具体数量。在数的过程中,又潜移默化的让学生知道了面和棱都分成了三组,问题提问的很有导向性,学生能很清楚地进行思考解答。在通过去数面、棱数量,自然过渡到相对的棱,相对的面,为下面认知面、棱特征做铺垫。
学生充分认识长方体棱的特征后,再利用学习单去选择长方体的各个面,学生自然而然的去想要用棱长特点去找面的规律,达到“以棱推面”的感知,从而解决了面的特征。老师最后带领学生将长方体和长方形联系,认识到一张纸也是长方体,达到“体”与“形”的认知差。为课堂做了一个深度思考的收尾。
教师真点评
评课环节中,每一位教师都进行了点评。老师们从各个方面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并且提出了中肯的建议。群策群力,在大家高效而又良性的沟通交流下,每一位教师都收获了许多教学方式方法,弥补了自身的不足,增加了更多技巧。
音乐
张艳会
于老师本课以学生参与为主体,通过认知、感受、表现等参与活动的综合形式教学,指导学生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技能,并感受藏族歌舞特色,从而扩宽视野,获得愉悦和美的感受。
数学
李水英
两位老师的课设计非常巧妙,既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高效的达成了本节的教学目标。张老师的课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点明学生探究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是对“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达成共识,归纳总结”的学习方式的一次成功实践。项老师在生活中常见的切土豆抽象出长方体,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突显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两位老师的课环节自然,语言流畅,彰显出两位老师深厚的数学文化积累,值得我去学习。
龚文婷
两位老师老师整个教学设计清晰、条理清楚。让学生多实践、多操作,在此基础上去感悟知识,主动获取知识,这也是本堂课的一大特点。让学生在看、摸、数等一系列数学活动中充分的经历从实物到立体几何图形的抽象的过程,给学生充分自主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己感受总结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最后通过小组合作选择合适的小棒组建长方体正方体框架,既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样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优化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
贾梦婷
两位老师教授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一课,导入都非常新颖,张老师用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导入新课,顺利进入新课学习。项老师用切土豆导入新课,生动形象地告诉学生面、棱、体的关系,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两位老师都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深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建构新知。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搭一搭,想一想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从而对长方体有较全面的认识。两位老师在教学中,注意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得密切联系,注意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建构新知。
郑丽芳
今天听了两位老师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受益匪浅。张老师的课连贯顺畅,活动设计巧妙,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搭框架的活动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使学生敢于猜测,乐于实践,验证猜测,巩固了知识的吸收,加深了印象。项老师的课导入新颖,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切土豆的过程,把面,棱,顶点一个一个奇迹般的“创造”出来,学生在搭建长方体过程当中对棱有了进一步的深度理解,实现了学生的深度学习。项老师的课程设计巧妙,给与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和想象力。两位老师的课堂都充分实现了让学生深度思考和深度学习,让学生做课堂的小主人。
冯志英
张文莉老师和项志浩两位老师执教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让人深深的感受到知识并不是简单地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由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这个过程就是使新知识与主体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的联系,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模型,搭建长方体框架等活动,学生更加直观、形象,主动的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每一个环节都把方法的探索放在核心的位置上,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在发展了他们的空间观念的同时,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张秀丽
打破传统课堂,深耕教学,促双减。张文莉和项志浩两位老师的《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同课异构,很好的诠释了什么叫有深度的课堂。
文莉老师通过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导入新课,通过摸一摸,数一数,指一指引导学生有规律的数。而搭框架活动,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整节课学生积极探索,老师顺势引导,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志浩老师通过切土豆引出面、棱、顶点,引入新课。其中找到隐藏的棱,让学生透过已知看未知。通过拿掉哪条棱,还能想象出原来的长方体,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两位老师都注重动手操作,注重知识的形成,是双减下的有深度的数学课堂,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立足课堂,夯实教研。郑口第一小学在“双减”形势下,依旧狠抓教学,踏实求进,忙中有序,稳步向前。相信第一小学在众多老师的努力下,终将像这个春天一样,鲜花盛开,满园芬芳,桃李满天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