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年1月13日,江苏省城市交通规划研究中心举办了国土空间交通专项规划技术研讨会,针对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交通详细规划的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方法进行了探讨,本文根据作者会议主题报告整理而成。
作者
夏胜国,江苏省城市交通规划研究中心,工学硕士,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主任工程师。注册城市规划师、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长期从事城市交通规划、绿色交通规划、交通详细规划、交通枢纽规划等方面研究。
引言
01年1月7日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发布《江苏省城镇开发边界内详细规划编制指南(试行)》,对国土空间背景下的详细规划编制的基本要求、基本内容、编制要求和内容进行了较为明确的规定。在此背景下,为配合后续国土空间详细规划的开展,有必要开展交通详细规划的功能定位、研究内容等方面的研究。
01
交通详细规划专项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
交通详细规划专项一方面落实综合交通规划和交通专项规划等上位规划的要求,另一方面通过整合控规阶段交通影响评价内容,与国土空间详细规划进行衔接与反馈,加强交通规划方案的落地,支撑国土空间详细规划的编制。
图1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交通详细规划的定位
0
交通详细规划专项是国土空间详细规划的重要支撑与完善
国土空间详细规划的交通章节存在一定的短板,对交通设施的控制要素较少,一般只包括道路红线和设施黄线,其次控制手段较为单一,基本上以红线、黄线控制为主,最后,研究的深度不足,缺乏定量的支撑与分析,对精细化设计理论的落实不足。同时,国土空间详细规划中的规模控制、地块控制、交通设施布局等内容又需要交通详细规划提供有效的量化支撑。
03
交通详细规划是落实美丽宜居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高质量发展和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对交通空间的规划和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自然资源部和住建部的城市体检指标体系中,交通方面的指标占到0%左右,仅依靠传统交通规划的深度和内容难以满足居民对高品质交通服务的需求,需要精细化的交通规划设计方法促进高质量的城市发展,提升居民的幸福感。
功能定位
01
交通详细规划的定位
目前,交通详细规划作为一个新型的交通专项规划,尚未有公认的明确定义。结合专项规划的目的、方法,我们认为交通详细规划是运用系统统筹、空间协同和精细设计的技术方法,对片区综合交通体系进行合理布局与设计的交通专项规划。编制交通详细规划,有利于规划片区的详细规划技术支撑、交通体系系统整合、交通设施实施落地和后续工程设计指引,实现交通与用地、交通系统之间、交通与市政以及交通与环境的协调,推进绿色交通发展和美丽宜居城市建设。
0
交通详细规划的作用
(1)国土空间详细规划的重要支撑编制交通详细规划专项是国土空间详细规划的重要支撑。
在单元层次国土空间详细规划中,交通详细规划通过交通承载力评价的定量分析方法,对规模控制和街区控制提出反馈和建议;以交通组织为核心,整合单元层面的枢纽、路网、公共交通、停车和慢行总体设计,对综合交通进行深化和优化。
图交通详细规划对单元层次国土空间详细规划的支撑优化
在街区层次国土空间详细规划中,通过交通承载力评价的定量分析方法,对地块控制指标提出反馈和建议;以精细化交通设计为核心,统筹考虑结构、用地和建筑形体的影响,对红线、断面、节点、设施、站点等交通全要素进行深化落实,反馈至详细规划。
图3交通详细规划对街区层次国土空间详细规划的支撑优化
()后续工程设计的科学指引
交通详细规划的成果中,包括技术支撑内容、刚性管控内容和弹性指引内容。其中,技术支撑内容主要包括对国土空间详细规划中规模控制、街区控制及地块指标形成技术支撑,其成果反馈至国土空间详细规划。刚性管控内容包括了对交通线、设施点和控制线的深化和细化,其成果纳入国土空间详细规划及其数据库,为后续道路、交通设施工程设计提供刚性管控。弹性指引内容包括交通组织、街道功能、断面设计、节点设计等内容形成弹性引导内容,弹性指导后续工程设计。
图4交通详细规划专项指引后续工程设计
研究内容
01
总体框架
交通详细规划落实美丽宜居城市建设、交通与用地协调、儿童友好等理念的相关要求,落实综合交通规划和交通分项规划等上位规划向下进行传导的内容,与国土空间详细规划相协调,分为单元设计层面和街区设计层面。在单元设计层面,通过交通承载力评价对片区的人口规模、建设规模提出指引,通过区域交通组织优化交通总体设计;在街区设计层面,落实交通总体设计的研究成果,通过交通承载力评价,对路网容量、公共交通容量和停车设施容量进行定量评估,对断面、节点、公交、慢行等内容进行深化设计,将研究结论反馈至国土空间详细规划。
图5交通详细规划专项技术框架
0
交通承载力评价
交通承载力评价的重点是解决交通与用地开发的匹配性问题,既要回答在某一位置上布局某种用地功能合不合适,也要回答交通能否承受一定的开发强度。评价对应国土空间详细规划单元层次和街区层次的阶段划分,分为交通区位适应性评价和交通容量适应性评价。
图6交通承载力评价技术框架
第一阶段:在单元详细规划层次,进行交通区位适应性评价,以解决用地功能与交通区位的匹配性问题为主。为片区的功能定位、人口规模、建设规模、街区规模等提供建议与技术支撑。在伦敦的公共交通可达性(PTAL)指标计算的基础上进行优化,计算不同地区的区位适应性指标,指标等级越高代表公共公交可达性和承载力越好,能够承载更为高强度的开发。
图7苏州市区现状交通区位适应性指标分级分布图
第二阶段:在街区详细规划层次,进行交通容量适应性评价,对交通承载力进行详细评估与校核,以解决具体用地性质、开发强度与交通承载能力的匹配问题。交通容量适应性评价的对象包括城市道路、公交等不同交通基础设施的动态承载能力和停车设施的静态交通承载力,根据评价结果,提出开发强度调整和交通系统优化的建议。
03
交通组织优化
合理组织和优化片区各类的交通组织流线,分离过境交通,深化快速路系统的交通组织设计,优化片区内部交通组织,适度分离动静交通,明确公交走廊布局、深化公共交通及换乘衔接组织设计,深化慢行走廊的交通组织与对外衔接,为后续交通总体设计奠定基础。
图8交通详细规划交通组织优化图
图9泰州南站交通组织疏解流线图10泰州国际创新区快速路交通组织
04
路网优化
对于交通详细规划中路网优化的主要任务,在交通总体设计阶段,重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