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
广东全省科技创新大会
在广州召开
中国能建广东院
作为主要成员参与的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
抗震性能化成套关键技术与应用
研究成果荣获
广东省科学技术奖
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众所周知,强烈地震会导致建筑结构倒塌,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如何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下的安全,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也是各国学术界和工程界研究的热点。
由华南理工大学韩小雷教授主持、广东院作为主要成员参与的项目组,围绕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开展了系统的理论研究、试验研究、振动台验证和重大工程应用,在地震动参数、弹塑性分析、构件损坏量化指标等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提出了“两水准、两阶段”抗震设计思想,建立基于构件的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方法,解决了强震安全性评估难题。
主要创新点
1建立了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评价指标体系。
2
揭示了地震动控制参数本质规律,建立了长周期结构抗震设计反应谱。
3
提出了基于构件试验的纤维模型弹塑性本构控制参数人工智能算法,得到足尺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模型振动台试验验证。
4
首次提出小(中)震与大震、承载力设计与变形复核的“两水准、两阶段”抗震设计思想,建立基于构件性能水准的结构抗震性能设计方法,揭示框架、剪力墙、部分框支剪力墙、框架—剪力墙,以及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屈服机制和倒塌模式。
基于该研究成果编制的《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规程》,是国内首部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设计标准,关键技术还被编入4本国家行业标准初稿。广东院参与了该标准关键技术指标的研究编制工作。
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工程结构与抗震隔震减震控制专家周福霖为组长的成果评价组一致认为:“定量评估强震作用下混凝土结构构件抗震性能的理论和方法,填补了目前各国抗震设计规范的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千余例典型结构分析
多个超高层建筑和核电站应用验证
广东院从年开始参与相关课题研究,并依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开展了核电站常规岛结构抗震性能设计与评估方法研究,对抗震性能设计与评估方法在核电站工程常规岛主厂房结构设计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论证和具体实践。
目前,已有中国内地和香港特区近家设计单位,使用上述标准和基于该标准编制的配套软件,进行了超限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和结构抗震安全性评估。
该成果最高应用于米高的广州东塔,最大跨度应用于米跨度的保利中洲中心,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甚至是核电站等重要构筑物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广东省科学技术奖是广东省在科技成果奖励方面的最高荣誉,主要授予为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或组织。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共设置突出贡献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科技合作奖五个奖种,共收到提名项(人)。最终,个项目(人)获奖。
?
?
本期供稿:科技信息部、数字化部
编辑发布:办公室(党委办公室、董事会办公室)宣传组
(总第期、年第42期)版权归中国能建广东院所有,未经允许不得擅改、套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转载文章请联系告知并标注出处,违者必究。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629.html